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和浩特市流域概况

(2009-05-08 09:34: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水利、环境、气象、资源

1.自然环境(地理、气候、河流水系等)

(1)地理位置

呼和浩特市行政区位于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位置东经110°30′—112°18′,北纬39°35′—41°23′,东西向宽约150km,南北向长约165km。土地总面积17224km2

行政区划全市由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四个城区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六个农区旗县组成。周边四邻:西、北部分别为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茂旗和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东部为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凉城县;东南部位山西省的油坊县、平鲁县、偏关县;南部黄河环绕,隔河为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

本区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北连内蒙古高原、南以黄河为界,地貌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山地面积4826km2,占总面积28%,丘陵7492km2,占43.5%,平原4907km2,占28.5%。山地和丘陵构成本区地貌主体。本区地貌可划分为三个大单元:北部包括土左旗,郊区北部及武川县,为以大青山为主脉的中低山,低山丘陵波状丘陵区;东及东南和林县、清水河县境内是蛮汉山、吕梁山脉北部山地为主脉的低山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托县及土左旗、郊区大部是断陷盆地,土默川平原区。总的地形是北高南底,东高西底,海拔高程940—2280m间。

大青山是切割较深的中低山,主脉宽约50km,境内长110余km,海拔高程1800—2280m,是呈东西向横亘于本区中部的脊梁。南麓山势险峻与平原相对高差600—1200m,沟谷发育密度1—4km/km2.

北麓由缓坡向高原低山丘陵和高原波状丘陵过渡,丘陵坡度小于10°—5°,相对高差100m以下,海拔高程到北部边境处为1600—1700m。武川县东、南及西南部低山区侵蚀构造地貌,中北部高原波状丘陵由中生代沉降带形成,为构造剥蚀地貌。西北部低山丘陵为构造剥蚀地貌。河谷洼地第四系堆积地貌。该区沟谷不发育,河道两侧广布面积大小不等的谷盆滩川地。

蛮汉山、吕梁山地为剥蚀构造低山区,境内海拔高程一般在1400—1800m,是纵布在本市东部和东南边缘的高地,与相毗连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海拔高程940—1500m间,受水力侵蚀地貌由丘、峁、沟道组成,沟道深切,密度1.6—2.7km/km2

面积占20---40%。在该区南部侵蚀严重区,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利用困难。本区除红河干流有较宽河谷阶地外,尚有黑老夭,樊家夭等山间小型盆地。

土默川平原是个东北高、西南低的开阔平原,大黑河穿越其间,海拔高程980—1200m间。地貌北部大青山山前是冲洪积扇裙组成的倾斜平原,扇裙宽4—6km,扇前区宽2—6km,长90km,地面坡度6—30‰ ;中部为大黑河冲湖积平原,哈素海以南、托县西部为黄河冲湖积平原,平原地面坡度1—6‰。二道凹至托县一线以东为湖积台地,宽约15km,地面坡度一般为3—7‰、台地南缘与和林格尔丘陵相接。本区较大的水面为哈素海,面积30 km2。托县东南、湖积台地南部为沙丘区。

(2)气候特征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3)河流水系

本市河流分属黄河及内陆河水系。注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有大黑河、红河、杨家川三条。内陆河水系有:艾不改河支流巴拉干河,塔布河及支流中后河、耗赖何,均居于流域上游。河流特点是水量集中于汛期,清水流量较少;洪水暴涨暴落、峰大量小、含沙量多、时令性强,大多为山溪性河流。

(1.1)黄河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本区托克托县,河面宽200—300m,在北部河口镇附近,枯水期水面标高为980m,南部喇嘛湾附近为920m。河水位变化大,流量丰富,为区域性地表水流和地下水的归宿排泄地带。上游集水面积36164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55亿m3

(1.2)大黑河

大黑河发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乡东躺子南山顶,经卓资山、旗下营至陶卜齐折西向南,经美岱、三两于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注入黄河,河长236.5km,北依大青山、东和东南与黄岐海、岱海相隔,南邻红河,上游山区海拔2000—2500m,但地形较缓、植被差、覆盖度30%以下,以沙性土壤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宽窄不一,最宽300m,流经山区,河谷碗蜒弯曲,峡谷滩地相间,福生庄以西河身逐渐放宽,有头道沟、纪家湾、土城子、水磨等滩地最窄70m,河槽深1—1.5m,比降1/200,马盖图至美岱为中游,美岱站以上集水面积4287km2,河长120km,河道平均比降4.09‰。美岱以下为下游,地形平缓,进入土默川平原,河槽宽浅,泄洪能力低,河口镇附近黄河高水时可倒漾数十公里,较大支流,左岸有牛角川沟、石人湾沟、什拉乌素河、宝贝河、右岸有白银厂汗沟、大河沟、哈拉沁沟、水磨沟等,这些河流沟短坡陡,清水流量小,洪水时含沙量多。

(1.3)石人湾沟(大榆树沟)

石人湾沟,主要有大榆树沟和太平寨沟汇入后称石人湾沟,发源于卓资山县后房子乡厂不浪南山顶,流至二十家村从左侧汇入大黑河,集水面积717km2。全沟在红沙坝以上为干河,以下均有清水或间歇水。

(1.4)什拉乌素河

什拉乌素河,上游有什拉乌素后河及什拉乌素前河,两河在西什拉乌素村西汇合后称什拉乌素河,集水面积156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396.5万m3

什拉乌素后河上游称蛮汗沟,发源于凉城县东十号乡蛮汗山,全河比较大的支流有菜园子沟、东沟门沟、西沟门沟,均从左侧汇入。

什拉乌素前河,上游称茶房沟发源于和林县黑老夭乡抗板申男山顶,全河均有清水或间歇水,古力半沟、丹岱沟、姑姑板沟从左侧汇入。

(1.4)宝贝河

宝贝河发源于和林格尔县胜利营乡卧龙山东侧,全河均有清水 或间歇水,集水面积为527 km2,该河为季节性河流。

(1.5)沙河

沙河,上游系舍必厓河,发源于和林格尔县舍必厓乡古尔什村南山顶。全河在东黑沙兔以上为干河,以下有间歇水。该河中游有缸房沟汇入,下游有什拉乌素河汇入。该河至托克托县古城乡邓家圐圙村西与友谊渠汇合,集水面积443km2

(1.6)小黑河

小黑河,有大青山乌梁素沟、奎素沟、卯得沁沟、哈拉更沟、哈拉沁沟等前后汇合,于呼市南面称小黑河,河源为哈拉沁沟。哈拉沁沟西面的红山口沟、坝口子沟、乌素图沟均为小黑河支流,总集水面积2181km2

(1.7)哈拉沁沟

哈拉沁沟,中游称卯独庆沟。发源于武川县哈乐乡东巨宝庄东南山顶,流至新家营子汇入小黑河,总集水面积706km2。该沟在哈拉沁水文站以上为山区地带,山沟众多,山地占96.7%。

(1.8)红山口沟

红山口沟,上游称五道沟,中游称洪山沟,发源于武川县大青山乡大梁山,向东南流至回民区牛桥转向西南至西二道河村东汇入小黑河,总集水面积177km2

(1.9)坝口子沟

坝口子沟,发源于呼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小坝子村北山顶,向南流至呼市一中汇入红山口沟,总集水面积79.2km2。全沟在红土窑子以上为干河,以下有清水。中游有前坝沟从右侧汇入。

(1.10)白石头沟

白石头沟,发源于呼市回民区井尔梁村西南山顶,向南流至三间房北汇入大黑河,总集水面积129km2,下游为五一水库。

(1.11)水磨沟

水磨沟,上游称抢盘河,中游称井沟,下游称沙河,发源于武川县上秃亥乡西贾疙楞兔村南山顶,流至南什轴村东从右侧汇入大黑河,总集水面积1457km2。全河在以上为干河,其他均有清水。该沟在红领巾水库以上为山区地带,小山沟较多。

(1.12)苏盖营子沟

苏盖营子沟,上游称白菜沟、二道沟,中游称南大西沟,发源于土左旗毕克齐镇四道沟村西北山顶,向南流至尔胜村汇入兴道渠。

(1.13)万家沟

万家沟,中游称黑牛沟。发源于武川县纳令沟乡后羊场沟村南山顶,流至二十家子村西南人兴道渠,总集水面积877km2

(1.14)哈素海

哈素海,位于土左旗哈素乡境内,其面积为30km2,主要水源来自包头镫口扬水站的提水和土左旗的各山沟。主要的排水靠哈素海退水渠及灌渠扬水站提水。

2.社会经济

人口和民族至2008年末,全市有常住人口258.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3.08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11.6‰,自然增长率-1.7‰。居住着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全人口密度:全市平均113人/km2,其中城市8275人/km2;农村平均76人/ km2,山丘区38人/ km2,平原区171人/ km2。现有耕地面积8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7.9万亩,实灌177.9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等“三大系统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以上,五年接近于翻两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2.3%,五年翻了两番;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前九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2008年呼和浩特1294亿元 17.5% ;地方财政总收入158.3亿元,增长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7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7051元,增长15.2%。截止目前,呼和浩特GDP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名列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一。

 

3.水文特征

降水:呼和浩特地区深居内陆,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控制,属温带大陆性气侯,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强降水多发生在6—9月主汛期,从水文站观测资料看,最大一日降水量130.4mm,最大一小时降水量96.0mm均发生在三两水文站。发生日期为1979年7月21日;主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蒸发:本地区根据西二道河、店上村、陈梨夭站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蒸发量为:1081.7mm。最大蒸发量为:21.4mm,发生在2000年。

洪水:洪水主要发生在汛期,主要由降水产生。本地区观测到的最大流量2190m3/s ,发生地在美岱水文站,发生在1959年。

泥沙;由于流域内多为丘陵山地、黄土坡地和耕地草滩等,地表多为黄土覆盖,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为全国重点水保治理地区。经过十几年的泥沙测验,最大含沙量为890kg/m3,发生在店上村水文站,日期为1969年7月3日。

径流:黄河流域径流量主要集中6—9月在的汛期,春汛水量较小且时间短,汛期洪水较大。 

冰凌:黄河流域上游地区河流在冬春季可分为冻结、封冻、和解冻三个阶段。境内的大黑河封冻天数评均为100—117天,最多为156天。哈拉沁沟和水磨沟封冻天数为112—123天,最多为151天。

4.水资源和水环境

呼和浩特市地表水资源5.4亿m3/a,地下水资源量34.7亿m3/a,扣除灌溉入渗量和基流量水资源总量35.8亿m3/a,水资源可利用12.9亿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1.8亿m3/a,地下水可开采量11.1亿m3/a。

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全市工农牧业主要以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农牧业以开采浅层水为主,城镇工业用水在开采中、深层水为主。全市开采水资源量约为3.8亿m3/a,其中:农业2.6亿m3/a,工业0.4亿m3/a,城乡生活用水0.8亿m3/a。

呼市水文勘测局对全市各主要河流和地方下水每年四次进行水质化验。地表水水质普遍较好,未发现有污染情况;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南部地区埋深浅、易开采、水质较好;北部地区水埋藏深、开采难度相对较大,个别地区水质差。

 

 

 

 

发生日期

2006

 

 

2006

 

 

1980

 

 

 

1980

 

 

 

 1965

 

 

2006

 

 

 

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