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九讲:东方的圣经-节录

(2020-08-28 08:59:22)
标签:

文化

分类: 阅读摘录
木心《文学回忆录》第九讲:东方的圣经-节录
   
    宗教是什么?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
    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者,则兼具哲学家气质了。或曰,这样的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为宗教服务的。西方大科学家不满于老是追求科学,总想进人哲学、宗教,进进退退,很有趣。
    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
    然而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
    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奇怪的是,世界智慧都从东方来:基督教的《圣经》自东方来,成了欧美的主要宗教,释迦更是标准东方的,二十世纪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对禅宗也迷。
    佛教经典是庞大、丰富、杂乱的。而禅宗是精神快餐,易传。
    自乌拉尔山讲起,阿利安族(亚利安人)住在那一带。这一族忽然越过山脉,向西方去。后来的拉丁族、条顿族、斯堪的纳维亚族,据说都是阿利安族的后裔、分支。他们偏不往东方走——至今我们小眼塌鼻。
    阿利安族一支迁行,南偏,成就日后的印度。印度半岛本来有很多人住在那里,阿利安族与之通婚,传以宗教和文化,但阿利安族以主人自居,占据最高的贵族地位(今之印度的贵族,皮肤并不黑),建立等级制度,架构了一个奇异的几乎不可思议的宗教,所谓“印度教”,是印度宗教的总称,共有两万三千个神,几乎每一乡村即有一个神。这个印度教,就是四千年前阿利安族从北方带来的婆罗门教的残余。
    误解:佛教出自印度。不要以为印度人都信佛教,不是的。
    乔达摩(梵文。“释迦”是尊称),佛教创始者。
    今日印度的佛教徒极少了。十九世纪统计,世界上的佛教徒约五分之四在中国,约五分之一在日本,还有高丽。今中国佛教徒也大大减少了。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犹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新教与旧教之分。
    乔达摩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比耶稣早几百年。释迦还有一称: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名,有释迦族,意即有神意。牟尼,是寂静沉默的意思,有神意的寂静沉默之人。
    乔达摩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自我牺牲,清净寂寞,思辨深刻,灵感丰富——16字加起来,我又要拉入艺术家了!
    他的遗训在信徒中口传,当时没有经。经文用印度人日常口语,含义:一切众生皆平等(在等级制度顽固的印度,乔达摩自己又是王子,此说极前卫,极革命)。一切苦恼源于自私、贪欲。不论贫富贵贱,如能断绝邪念,斩断私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得无量幸福。这就是乔达摩的目的。对照婆罗门教祭神,乔达摩不来这一套,只注重自我祈祷修行。他心中的神不需要人祭,无功利观念,唯重视悔过和祈祷(犹太教讲祭拜,基督教不讲,重内心修行)。
    当时在印度此说很新、很平等,为婆罗门教驱赶。或许因此,佛教传到了中国、日本、东南亚。
    唐宋文人每称居士,指在家修行,信佛教。佛教吸引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去研究,说明佛经的文学性、哲理性之丰富。近者如章太炎、鲁迅,都涉入。章的学说,就是以佛经与老庄哲学的融合。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今天的中国学者,就缺这个“底”。希望大家多接触一点佛家的原典。
    宗教和哲学的起源问题,都是要求知,但在这点上,开始分歧,决定了宗教和哲学要发生战争。宗教长期迫害哲学家。哲学家不迫害宗教,但可置宗教于死命。历来哲学家受迫害,到十八、十九世纪,哲学全然战胜宗教。
    宗教是由对自然现象要求正名而来,可指为神。上帝,佛,有了正名,可以呼叫。还要有形,可以膜拜。正名、赋形后,还不亲切,遂有人类自身的形象出现,崇拜人身的神,比崇拜自然现象与图腾图案要亲切得多。
    基督教中长胡子的耶稣还是初民社会酋长观念的延伸。中国的佛像没有老少之分。如来,不去不来之意,三生如来,指过去、现在、未来。
    我要相信,或者,我要推翻的那个神,都不是曾经说过的那个神。我最心仪的是音乐、建筑、绘画所体现的宗教情操,那是一种圆润的刚执,一种崇高的温柔。以这样的情操治国、建邦、待人接物,太美好了。
    人类既有这样美好的情操,不给自己,却奉给上帝,数千年没有回报,乃是最大的冤案。听听圣歌,看看伟拔教堂,可知人类多么伟大。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
    宗教是要把人类变成天上的神的家畜,人再也回不到原来野生的状态。家畜成为人类的牺牲品,人类成为自己的牺牲品。尼采说,人本来有这样多的情操,不应该交给上帝。
    这是指教廷、佛门等等,不是指基督、释迦。宗教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是文化现象。宗教与哲学的分野,一个是信仰,一个是怀疑。宗教,稍有怀疑,就被视为异端。
    一个中国的绍兴人说出尼采没有说出的最重要的话:“美育代宗教”。这个人,是蔡元培。“代”字用得好,宗教不因之贬低,美育也不必骂街,斯文之极,味如绍兴酒。
    希望大家重视宗教艺术,要把含在宗教里的艺术,含在艺术里的宗教,细细分开来。先明白基督教、佛教等是怎么回事,了解其人格高超,然后再去接触宗教的建筑、服务、礼仪、绘画、雕刻,原来是这样体现人类最高精神、最高智慧,而这等宗教文化,又如何经过兴衰存亡的过程。
这是很有味道的事。你到欧洲,扑面而来的都是艺术和宗教。
    给父母、子弟、情人的,也不及人类把最好的情操送给上帝,送给宗教。
    三思考题:
    如果不凭借宗教,艺术能达到饱和崇高的境界吗?
    艺术这么伟大,为什么要依附宗教?
    宗教衰亡了,艺术自由了,独立了,艺术是否更伟大?
    三题可有一解:
    宗教是父母,艺术是孩子。艺术在童年时靠父母,长大后,就很难管。艺术到了哀乐中年,渐渐老去,宗教管不着了。艺术是单身汉,它只有一个朋友:哲学。
    以下是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艺术:我是有父母的,你怎么没有?
    哲学:我是私生子。
    艺术:一点传说也没有吗?
    哲学:听说过,是怀疑。
    艺术:你生来连童年都没有?
    哲学:我们是是没有神童的。
    艺术:(沉思)。
    哲学:别哀伤,哲学可以返老还童。艺术是童年在前,哲学是童年在后。艺术,你也可以寻得第二次童年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