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仙疯叨咕
仙疯叨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43
  • 关注人气:14,1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只有本质回归

(2016-06-07 06:43:40)
标签:

杂谈

人性

分类: 凡人百态

 http://s12/mw690/001y6gfUty72hKSNoef2b&690


       我前几天发过一条微博,就是这个:问:我对他很失望,本来我以为他是这样的那样的,可原来他不是这样的那样的,比我想要糟糕多了,是他善于伪装?还是我眼光有问题?——想起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书里写过一句话:要想避免对人性的失望,必须放弃对人性的幻想。

         因我写书牵扯到了“”人的需求“,必须”要了解下专业的知识,买了本马斯洛的书《动机与人格》临时抱佛脚吧。看这本书不轻松,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知识也是挺晦涩的,大白话比较少,专业术语太多,但努力地琢磨了下也受益匪浅。

        关于人的需求问题,马洛斯地从生存的基本需求写到了自我实现后的各种需求(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不管是什么需求,人的行为主要都来自动机。我这人看任何问题都习惯了看动机,你给我一个表面现象不太容易下个判断,谈论动机我就很有兴趣。

         前几天一网友留言给我说,为什么有的好姑娘总遇到渣男,为什么一个好人却没有好报?我认为,那要看是什么怎么个“好”,是表面的好?还是本质的好?还是看起来某些事做的好?

       越是了解人性,越不会轻易去判断自己或别人是好还是坏,这没法用这么简单武断的字眼去形容。 我们说一个人简单,只是在说某一方面,如在感情上简单,或在为人上简单,可实际上压根没有简单的人,都很复杂。因为人都有欲望,而且随时会冒出来新的欲望,区别只是有的人欲望大有的人欲望小。

        昨天一网友跟我聊了好长时间一种现象,就是“”要想避免对人性的失望,必须放弃对人性的幻想“,你曾经认为很好的人,保不齐某一天就匪夷所思了。

         在微博的这些年,我有时互动比较多的网友,别人也会留意,去关注他们。昨天这网友说起某个共同熟悉的网友,现在“面目全非”的一些行为很让人吃惊。曾经此人是爱思考的正能量,有些文字也说的挺不错,没流露过歪门邪道,经常也传播一些佛教之类。但从去年开始人家有所改变,变化惊人,开始着重靠粉丝敛钱。要么做中介广告一些成功学的课程(那些老师也是走投无路了吧,根本没资格教学),要么就频繁地卖东西,要么靠蠢人的提问赚钱,已经很少像以前那些无目的地表达思想了。

        更严重的是,此人甚至在某个节日要求粉丝给她打款,能得到真爱的给她转账520块,转5块2毛的就是屌丝,不想转的就得不到真爱(别看这种就是个小儿科的敛钱手段,还真有不人去乖乖转了,如同中邪)。另外,此人在没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卖我曾在博客写的“”密码“”一组,每个密码卖5块8,如果不是有网友汇报,我一直不知道这玩意也能卖钱?过了一段,她说给我微博账户转了600块,算是她卖我密码的一个版权费?我不知道是什么,当时我也没说什么,个人行为能靠指责批评解决么?都是靠自觉的。我想大多数人不会有这个经济头脑吧,还打着分享的幌子。这600块我收了,凭什么不收,都成商品了,日后当做新书的奖励给其他网友吧。可这个行为,叫我对她另眼相看。

         私欲,能让人从正转为邪,从善意转为恶意。就如同我刚转发的动画片《平衡》的寓意一样,私欲,会让整个人严重失衡,最后什么也得不到。首先就失去了尊重,不仅仅是她的粉丝在抵触她的这些行为,连我都坚决取消了这位多年都比较熟悉的ID。没有什么可尊重的,我也可以拿此说事儿,无所顾忌。

         网友说,这是人变了吧,以前挺喜欢的,现在咋这样了?不,我不觉得人会改变什么。任何变化都是本质的回归,不论你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恶心,都是回到本来面目上。有的人最初给人的印象是好的,那有可能只是面具(也就是“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比较容易招人待见),也有可能属于所处的时机还没成熟,暂且压抑了私欲,收敛着铺垫着形象,一旦感觉时机到了,便开始肆无忌惮了。

         当今网络时代这号人特别多,很会迎合看客,也容易受被人启发耍个小聪明,别人写了什么话题,立即在自己地盘也写一个类似的话题,现学现卖,目的还是为了表现得到粉丝。没有人围观的时候,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得体的,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小群体,哪怕只有几十个人也能成个人能量圈,就会立即流露了原本的样子,为什么会忘乎所以?因为有人捧场,有人接受了自己。粉丝群体有这样的问题,接受了一个人的思想,即使人家在消费你,也会中邪一样跟随着,被牵着走。

          网络时代有2个极端:

         好的一面是成就了太多普通的人,能说会道就能被关注,有点能量就能发光。我是经历过没网络的时代,比如写篇文章那是要经过报社杂志的编辑主编的审核才能通过发表出来的,过去的文字作者那才叫作者,是爬格子得来的。现在的写手作家都来的太容易了,但凡能耍嘴皮子,都能得到自己的粉丝群体,连傻逼都有粉丝。

       坏的一面就是妖魔鬼怪各显神通,大批的人都不用上班了,都在搞着复制粘贴的活儿就能生存。有人跟我说一对夫妻办了微信公众号,女的负责找国外时尚资料图片,男的负责和广告商打交道,两口子一天有3万的收入。赚钱成了动力,粉丝是衣食父母。包括那些奇形怪状的所谓主播,卖性感的,卖开挂的,卖爹的,应有尽有,每月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这可不是十年前的自娱自乐恶搞风气,而是都与利益有关,谁敢耍谁就能暴富。最近新闻里说的连灯泡都吃的大妈,那么玩命不就是为了粉丝能消费么,和大街上卖艺的有啥区别。

        还有情感专家这种产物,都是网络的衍生出来敛钱职业,据说有些都靠粉丝都赚到有上千万了。也包括一些能量不太大的人,只要有人围观,也能得手,反正比苦哈哈地上班强呗。在“这么赚钱很容易“的趋势下,很多人私欲战都胜了尊严。

         都很缺钱吗?不一定,动机不一定是目的,我看到马斯洛写了这么一段挺有启发的。

        “如果我们仔细审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就会发现它们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我们需要钱,目的是买一辆汽车。因为邻居有汽车而我们又不愿意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我们可以维护自尊心并且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

      这我觉得有道理,这些现象未必只是为了得到钱,而更多调动了一直存在的欲望——爱给人当老师好指点江山的,一定有想做权威的欲望;喜欢被粉丝包围的爱展示自己的人,必定有想做公众人物的欲望;在生活里太平庸的人,能在网络实现被人仰慕的欲望。手段反而成了满足欲望的重点,这里的假象必定横七竖八。

           写到这儿,我也在问自己,你真的不想和他们一样么?这样赚钱多容易,总比你写书开网店来钱快呀。我其实没那么高尚,也挺喜欢来钱容易,咔嚓,每天挣个成千上万多轻松啊。可惜,我这人命数5又限9又没4,尊严比钱大,天生对尊重的需求没法降低,只能站着挣钱没法跪着。我连在微博做广告的勇气都没有,很怂。我这私信每天都有求广告投放的信息,干不了,下不去手。你们围观只能看我写个三言两语,这不是清高,就是这样的人,只要能留一小口正气,睡觉就比较踏实。

         我有一网友是研发生产美容品的,她跟我说很多次了,人家那些会忽悠粉丝的美容品商人特神奇,微信上一呼百应,一次就能几十万地批发,虽然质量坑爹,可就是卖的快。说有个卖洗面粉的干一年就买了上百万的豪车,她也向往能达到这程度,也埋怨自己无能,可就是尊严上做不到,还有那个骨子里的负责劲儿,一想到忽悠别人就害臊。 这就是她自我的本质,意识上想发财,可潜意识根本做不到一夜暴富,只适合细水长流。这样的人她如何变都变不了,但我也相信她只能慢慢深入人心。

      我很喜欢马斯洛在书里开头的第一句话,: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