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仙疯叨咕
仙疯叨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73
  • 关注人气:14,1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倒霉孩子/不能以偏概全

(2012-09-08 04:24:45)
标签:

倒霉孩子

数字

玛丽莲·梦露

李宗瑞

陈冠希

缺爱的孩子是倒霉孩子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李宗瑞这个人,我管他叫“倒霉孩子”。

       第一次从新闻看他照片,没感觉他有优越的气质,也没感觉他有做坏事的底气,看着特自卑特胆怯的人,眼神不利落。倒霉孩子没什么资本自信,钱不是他自己赚来的,家也不完整,本人又没什么本事才华。新闻说,他妈妈过去也是小姐出身,和他爸爸有一腿后才生了他,多年人家李家都不认,是后来才不得不接受这么个私生子。有这样童年的孩子,即使给他大把的钱去挥霍武装,也难改变自卑感。(那些视频中女艺人也活该,不值得同情,假如他不是富二代会有那么多次机会吗?)

     他玩弄女性真花功夫,自我陶醉又爱炫耀。这是他唯一找回自信的方式,就是用性征服来证明自己“有力量”。非常可怜的动机。而和他类似举动的陈冠希也有如此的经历,从小父母离异,姐姐还藏毒吸毒,这样的家庭没有人爱他,自然不懂尊重别人,更别提爱谁了。钱不是万能的,人最需要的东西还是爱。

     另有就是玛丽莲·梦露,我这两天对她很好奇,看了个老电影《游龙戏凤》,确实魅力无人可比。看生日她真不是胸大无脑的女人,可为什么屡屡多次盲目结婚离婚,和各种男性有染,有个电影叫《我和梦露的一周》,连片场工作的小伙子都能扯上关系,有孤魂无处安放的感觉,出现个稍微值得信任的人就靠上去。梦露的童年也是支离破碎的状况,无家无爱,一直都是被嫌弃的孩子,这种烙印不是成年后当了大明星有了钱就能洗刷掉的。很多记载都描述过,梦露对自己很不自信。最后的死也和她无法承担压力有关,她生日无4无8,扛压能力很差。

      性混乱的人并非需求性爱,而是因匮乏被爱造成的,是在交媾中寻找存在感,也是在自欺欺人地与假想中的母性或父性亲密接触。他们都是倒霉孩子,更是可怜孩子。这叫我想到成龙厌烦的吴旖莉,不过是个风流的代价,却把小龙女害了。最近据说,吴妈缺钱到在微博喊“救命”,这样的妈相当于用孩子报复了一个不接受她的男人,完全不顾及孩子成年后的悲惨人生。

      婚姻恋爱不如意的人,请不要随意生孩子,这样造出来的这个小人儿,不仅要承担父母负能量的恶果,也许还会给社会添乱,成为可怜又可恶的垃圾。

 

生日数字不能以偏概全

     虽然我经常在博客写数字意义,但大多也只是数字个体属性的探索,并不代表某个具体的人只具备这一种属性。数字必须这样写,每个数字要琢磨透彻,这样好在分析的时候找出各种原因。但初次接触数字的人,包括那些自称研究数字的爱好者们,都难免犯一个错误——以偏概全。我经常收到这类信,某人是几,我说怎么那么烦人,某人是几,我说怎么那么有钱。。。。。咳,不得不说下这个,不然就如星座那样给人随意乱贴标签了。

     如上面说的那些缺爱的孩子,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的行为特征,生日会有一点信息可论,如有主要数字有6和7,也是把自卑感转化到性上的一个天性因素,陈冠希是26/8生日7,梦露是6月生的25/7。他们一部分确实需要感官享乐,另一部分有“好奇与依赖并存”的需要。但两人的动机也不同,一个更多的是占有后的快感,和需要暂时的亲密弥补匮乏,另一个体验欲与虚荣心的成分更多。最不能忽略的是,诸多行为还是和家庭童年经历等各种起因有关,信任方面出了大障碍。童年美好的人,被家人疼爱生活无压力,会转化到健康的一面,对自己和他人信任度高,乐意付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太傻”而不是“太缺”。所以我们只能看到部分数字属性特征,还有就是观察对方的需求是满足还是匮乏,要什么有什么,就相比“缺陷”少,匮乏又伸手“要”的话,“缺陷”就明显。(“要”的潜台词是——我没有我得不到了,“不要”的潜台词是——我早晚会有,不着急。)

     举个例子,一个数字1突出的人,在能力平平无领导位置,也无他人优越的时候,会表现出爱指手画脚或傲慢,又或者依赖感特别强、吹牛说大话等,根本不是1的独立状态。这就如启动了自我保护程序,为自己遮盖“我达不到想要”的自尊心。一旦这样的人日后成为领导者和能力出色的人,并较他人生活有优势,那自然吸引众多跟随者,即使他们仍爱指手画脚或依旧有傲气,别人也就不在乎了,反而成了值得欣赏的个人特色。而这样的1自然很独立有带领者风范,事实都摆在这里,已经站在高处了,就不需要吹牛掩饰了。(有说服力和没说服力的人即使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得到的外界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我从探索数字的半路发现了这个事实,各种计算天性的方式里,数字的难度最大,毕竟需要结合各方面的东西,首先是健康心态以及良好的生活状态(这是必须具备的,不然会带有不良角度),然后个人的阅历和正确的价值观,分析洞察力,以及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包括文化艺术医学科学等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

     当你半糊涂半明白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自己或别人的人生下结论,你可以洞察后提出疑问去推敲,追溯童年环境,寻找根源,当个了解释怀的渠道,只要别以偏概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