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起的标题,我就是念叨下这两天的一些片段。
1,前面顺溜后面不顺溜
看了《我的兄弟叫顺溜》,前20集真的不赖,尤其打仗的那些场面,真实感人,为那个年代的红色信仰震撼。后6集有点扯淡,越看越生气,刻意地表现顺溜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最可笑的是,执行击毙日本将军的那段,鬼子坂田竟然把他们的最高首领将军放马路边,抽空去强奸他姐?然后激怒顺溜后面去顽固报仇,这叫生拉硬拽的仇恨啊。
不瞒我说,我是冲三营长这个角色去看这剧的,那一口湖北二普通幽默得很,记住这个演员叫孙逊。也怪了,三营长一死,后面都编的乱七八糟了,出彩的地方没了。很多好点的电视剧都一个毛病,虎头蛇尾巴,前面付出了无数的真诚,到后面就开始急着收工。
2,看书要讲频率
不少人经常跟我推荐一些好书,谢谢。我今年可真是看不少书了,买了有5千多块的书了,台湾书真的很贵啊,有的一本顶内地出的5本的价钱。不过这就是知识价值,什么时候大陆的图书提升到精致受用这个水平,人们就尊重作者的知识价值了。咱这出的书,限制太多,这个不让写那个不让说。我问过千积雪,以后我是否可以出本关于数字的书呢?她说,可以啊,不过要打擦边球。大概这类书要归到科普类吧。反正我见一本写塔罗的国内书后序写“我们去其迷信的糟粕,取其宇宙科学的精华”,什么玩意儿啊。
我还发现,看什么书也是有频率的,就是你和作者的频率要一致,比如写法语气,思维方式,都要接近,这样才能受到启发。不接近的话很容易读不下去,或者勉强去读,有的我就看不下去,主要是作者(或翻译)的陈述方式不对路(很可能是和人有关的)。象吴九箴的语气和用意我就特别喜欢(他名字就很亲和实在),和我频率一致,他已然是我心目中的老师了。而张德芬的书不少人早就推荐给我了,每本都买了,可我就是看不下去,翻了翻就放一边了。我是不勉强自己什么书都看的,有兴趣一定要看,别人说某书再好,先测下频率再看,这我最近的经验,不然堆那成摆设了。
谁要是喜欢看我写的东西,一定是频率一样的人,不喜欢我一点都不在意,频率搭不到一起最好别看,容易有意见。
我上厕所必定拿本书,成了习惯。我觉得上厕所看书是容易读下去的,哈哈。
3,天赋问题
自从我写了123是文艺青年那文,给有123的人带了点小信心,也给没有123的但又喜欢艺术的一点小打击。我在这补充一点,123确实代表一个人的艺术感觉部分,但假如一个人在三数中缺乏一个数的话,但又很热爱文化艺术,甚至想从以这方面发展事业的话,别因为没有123就怀疑自己不行。这里还有个支援法,假如你的2比较多而缺3的话,那2的感受力强也会支援到3的,这靠后天的努力。也有不少人缺3,如果2或4比较多的话,依旧可以写一手好文章,这样的人都是敬业勤奋的人,能弥补先天的不足。再如有1很多的话,假如没2,也会支援到2一些能量,靠自身的一些影响力激发2的特点,这道理就是先天不足后天补。
还有这样的问题,有的人123非常明显,包括天赋数都是偏艺术型的,可实际上自身与这些一点不沾边。我觉得这问题并不是说数字学中的123不准确,而是观念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你喜欢什么就要把这喜好当事业发展,喜欢电脑?那家长就想,这孩子一定要念计算机专业,可这时代喜欢电脑人人有份啊。现实考虑过多就会造成埋没天分,某孩子喜欢跳舞,家长会想,这跳舞就是个青春饭,老了怎么办?不行,不能当饭吃。好吧,这孩子的喜好就被扼杀了,去学了不喜欢的可以吃饭的手艺。或者,孩子本身是有文艺细胞的,但被父母观念影响搞得只能图个稳定工作,个人天赋没被开发出来,就是因为缺乏支持的环境和自信。
其实天分未必要成为职业的,都是对人生有帮助的。说我吧,我是有123的,老文艺青年也好,艺术青年也好,都算。我从小学画画,结果18岁被流行歌曲吸引,去唱歌了。说起这个画画来,我以前一遇到画家就特后悔,怎么没坚持画下去呢。可后来我逐渐发现,画画这个经历对我好处大了,摄影需要感觉和构图能力,因为美术基础有一些,这导致我拍照片是不用学的,色彩的敏感也需要美术的感觉,对工艺品的眼光也需要美术的感觉。所以你喜欢了什么,有什么特长都是助你的,未必非成为职业。
逍般一哥们儿的老婆,老外,这位女什么都会,职业不固定,有时是翻译,有时当老师,有时组乐队,需要工作就去工作,要么就去旅行。她弹电吉他,画油画,打爵士鼓,写文章,什么都会,可也没见人家拿这些当目的。我觉得她比那些名义上的艺术家要艺术家,只不过没把这些爱好当职业而已。说她最近又迷上了印度塔布拉鼓,喜好随时被开发,这人生活一丰富就不会空虚寂寞,忙的没空郁闷。
每个人都是有天分的,只要你看到了,挖掘出来就是特长,包括炒菜好吃也是天分啊。就看你怎么看待这些天分了,非把它当职业发展就没必要了,但如果顺自然地成为职业那就是天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