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报社做编辑的时候认识个写专栏的作者,前几天给我来个信,说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手头紧,这会儿经济一危机,就更紧了。她说,本来给一杂志写了篇东西,可编辑要求很苛刻,请她必须在某日前改出来。她很愤恨:我真不想改了,你知道么,那杂志才给我200块一千字的稿费!
也许大多数人会这样想,都写完了改改怎么了,200块嫌少?可你缺钱哪,也足够交手机费了。这位当然也是这样想的,咬牙改一改然后发出去,很简单。可往往我们在生活不顺的时候很不愿意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越是需要越会按相反的想法去做,似乎是和别人斗气,其实斗的是自己。
有很多人都跟我说过,我真不想上班了,很想自己做点什么;我真不想干这行了,想换个行业;我真不想和那人继续了,可分手又难;我真不想。。。。。说“真不想”的人真实的想法是想的,假如你确实铁了心的不想,就不会说这句了,一定是说不干就不干。就象那些喊自杀的人,总是没勇气去死,喀嚓死个干净的从来不吭声。在不顺的日子里,这个时候的自尊心和杂念反而要高出好多,而且爱隐瞒自己所想,抗拒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不是跟自己斗气么。
遇到困难第一想到的应该是“我此刻最需要什么”,然后是“我的能力能做到什么”,而不是先去想“我应该得到什么结果”。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有个两小伙子从外地到刚到北京,身上没多少钱了,正在找房子,其中一位的想法是,我得找个舒适的房子,不然我怎么能有精力找工作呢?另一位这样想:能住就可以了,我现在还没资格选择贵的和舒适的,但以后肯定能。这两人观念不一样,导致的结果也不同,那位想找舒服房子的,确实找到了条件好的房子,很快就把钱花光了,兜里连基本的开销都没了,找工作很难,因为那状态就是不自信的。另一位准备先苦后甜的,一直保持兜里装一千块,房子简陋便宜,但他想的是“我必须有个工作”,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他认真的状态帮他找到了好工作。运气不好的人,其实都是提前消费了“结果”,排斥“现在我要干什么”。这也叫透支现状。
这叫我想起一篇心灵小文章,美国人写的,其中有段话:脱困之道就是要说出自己困境的真相、解开自己反对的想法,并献出全部心力做眼前该做的事。想象意识是一个浩瀚无穷的果冻大海,我们都在这果冻上站有一席之地。当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配合个人特有的旋律和谐一致地移动时,我们的波动穿越整个宇宙反射回来,而从不可预期、四面八方回到我们身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但它不是我们早先认为自己所想要的。
作者还举了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照着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接了一份糟糕透顶的临时工作,这份工作的钱少得几乎不够付我的房租,而且它后来也没有变得更好,但我却在那里遇见了我未来的先生。
她的意思除了有顺其自然,最关键的是,只要转换观念,一定会有不可预期的回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