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我干了件上赶着碰钉子的事儿。
是这样的,我认识个作者,是个研究心理学以及科学的学者,水瓶座的,写的文章都很理性,重视科学依据。但我看过他名字,人26,地10,一直很想对他说名字不好,尤其对身体的影响,有次见他得知他身体出现了问题,我强忍着没说出来,毕竟玄学和科学一直是对立的。
但因最近有事联系了下,今天本能告诉我不能“见死不救”,这想法对他来说应该很可笑的,不过我是认真的,就主动帮他分析了名字性格和建议改的名字。结果,他回信只发了我这样一句:我自己有一套关于人类命运的理论,前无古人的。这长篇大论在附件,我打开看了,名字叫《我做故我在——行动哲学导论》,是有关哲学的研究,很学术,写得很深奥,我很佩服他的思考能力和理性解剖事物的天分,这是一个尊重科学性的学者应该具备的。
我提取一段看一下:
“去魅”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在所有那些要除掉的“魅”中,“自由意志”与“神明”、“巫鬼”完全不同。那些超自然精神体是否存在,即使支持的人也要证明一下才行。而意志是否存在就象公理那样明显。即使那些竭力排除“自由意志”的学者,他们都不能否定自己也有意志。否则他们只能说,他们撰稿学术著作,和巫师一样不由自主。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意志存在,而是要以怎样的方法将它纳入科学研究中来。
心理学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贡献。心理学也研究“意志”,但和哲学上的“意志”完全不同。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首先,心理学上的意志指能够支配随意运动的心理过程。并且明确人能支配“行为”,但不能支配“行动”。
这里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随意运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外显行为有三种。一是无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但这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极少。二是自动化行为,比如一个成年人讲话、写字、或者在电脑上打字,都是熟练技能,不用“走大脑”。除了这些价值判断为“正”的自动化行为外,还有价值判断为“负”的自动化行为,如各种不良习惯,各种“瘾”和“癖”等等。但不管是正是负,它们都不受意志控制。
所有不能包含在这两部分中的外显行为,都是随意运动。小到扭头,抬臂,踢腿,大到作一套体操,都是随意运动。
在心理学中,意志只是指对随意运动的支配,不等于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意志”。人确实可以自由地支配肢体的随意运动。正是这个现象导致一个根本误解,就是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命运。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有行为(behavior)和行动(move)的区别。行为是微观的,具体的,生理的和物理的,可以用录像、录音来记录的,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社会意义。比如“伸出大拇指”就是一个行为,而“夸奖对方”则是目击者的判读。
而行动则是抽象的,宏观的,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必须由一系列行为构成,但它又依附于宏观的社会条件。比如,一个企业家决定在某处开办分店。从策划到开业整个过程便是一个行动。在些期间,该企业家要会见许多人,参加许多饭局,审阅许多文件,这都是围绕着这一行动的具体行为。还可以更细化为上下多少次电梯,出入多少次汽车,握多少个人的手,签下多少次大名等等。每一个具体可见的躯体行为都受意志控制,但整个“开店行动”却不是,它必须受政府产业政府、融资条件、当地经营条件、下属办事能力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一个人随便拿起张纸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在一份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如果用录像机录下两个过程,会发现从随意运动角度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从社会意义上讲,后者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前者不是。同样,一个人打碎自己的家俱,和打碎别人的家俱,从随意运动角度讲也没有什么差别,但后者要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人可以自由支配“行为”,被古往今来的许多哲人误认为可以支配“行动”。
我知道很多人看不懂,我其实也看不懂,所以我对这些是有疑问的:它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它能不能让普通的大众理解行动哲学的重要性?或许这样比喻吧,在一个病人面前,哲学心理家如同一位医学专家,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这种病的起源是什么,由什么病菌引起的,而玄学就如同江湖郎中,他说不出个所以然,出发点也不是告诉你那么多个为什么,但他的几副中药就能治病,救人要紧,不管用偏方还是草药,目的是别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理论这东西确实是研究和思考中得来的,是花了很大工夫的,可心理学这门学问究竟能否治人呢?这点我保持怀疑,因为我接触过不少学心理学的人还是搞不清自己的性格心理问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去心理门诊看过病,那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能解决人的心病吗?
以前我和位老先生争论过一件事。有个同事的女友有严重的依赖男友症,我以前写过,一个天蝎女,动不动就闹自杀的那位。男友离开一会都要死要活的,十分缠人。有位老先生建议去看心理医生,说一定很有用的,我说没用,因为她的个性就是如此极端,这么任性的人不是有病,而是严重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内心的安全感问题心理大夫能给吗?她能完全信任一个陌生的大夫吗?到了医院恐怕连问话都懒得听,就更别说要面对心理医生的引导了。
为这个我跟老先生争论了会,因为他有西方人的想法,有麻烦找心理医生,或许当时可以缓解一下情绪,但能不能把病根治了,这就是个问题了。毕竟每个人的天性是难改的,一个天性自卑的人,怎么可能在医疗下突然变得乐观自信呢?
那位心理研究者无声地回击了我,但我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不用相互说服的。科学与玄学在中国的对立程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前几天新浪博还为易经的问题打过嘴架,不是也没得出个所以然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