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普通人,但因为常爱折腾些新鲜事,被采访的时候也不少。可能准确写我的人不多,毕竟几个小时的聊天时间不可能快速彻底地了解一个人,这没什么,可我最怕歪曲和断章取义,这太可怕了。
最近,我给王会长夫妻拍的革命结婚照四处流传到网络,这事儿惊动了一些媒体,都当个新鲜事说说。说没关系,要是写出来狗屁不通就讨厌了。
6月2号的晨报登了革命结婚照这事,我和王会长一看顿时气得很,他当即就说,以后要是这么采访的话,我们就拒绝,瞎耽误工夫。为什么呢?先说我们拍照片的初衷吧,这我跟记者早就说透了,我们拍照片完全是很个人的行为,觉得好玩,主要我和王会长是60年代末生的人,怀旧得很,从没想过什么刻意追求“另类”。这本是朋友之间的一个小创意,采访时记者录了音,听得也很明白,可到了晨报的白纸黑字上就模糊不清了,我成了“摄影师苏女士”,王会长和大长今成了“王先生和赵女士”,他们夫妻似乎是我影楼的客人,我们是交易关系(虽然文章没明写,可谁看了都是这个意思)。不提我博客也罢,最可气在我拍的红领巾结婚照下标着:王先生供图,这太操蛋了,这照片是我好心发给记者的原尺寸图,怎么成了王先生提供呢?明显把整个事件往影楼套路上挂。
文章还采访了些影楼从业人员,竟然让职业影楼吃起我的干醋来,酸了吧唧地表态:我们也能照,什么现在年轻人不喜欢这些,还是喜欢时尚摄影,又说这种照法太傻。看到这儿我很气愤,完全歪曲了我们的意思,影楼跟我们这种自我娱乐沾得上边儿吗?我们拍了几个月,都是乐在其中的,没有任何利益之说。难道晨报觉得只要拍点有意思的照片就非往行业上靠吗?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傻逼的观念。
哎,我老提价值观这个问题,记者太喜欢用自己的的价值观来强加于别人,那篇文字我只看了一遍,不忍再看,写得文笔极烂,而且整个意思都透着世俗气。后来我给写这文的记者发短信质问,她说,是编辑把重要的都删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编辑压根就不配当编辑。而且,在这之前,晨报还采访了我妈,她拍的乞丐也成了说道,文章我在网上看了,直呼我妈为“刘老太”,这称呼多少有些不敬,我妈即使到了66岁也没老态龙钟到那个地步,一口一个刘老太如何,叫个刘阿姨那么难吗?后来新京报又要采访我妈,被她拒绝了。
由此,我突然就理解明星了,难怪那么多不着调的绯闻八卦铺天盖地呢,难怪有的火暴脾气的明星要动手揍记者呢,现在的有些年轻记者一没水平,二没阅历,理解能力太差劲,他们的一句话就能让整个事件变味儿。明星怨死鬼无数,简直就是任人胡为。老六说,娱乐圈都是垃圾,可我觉得早晚媒体圈垃圾也成堆了。无冕之王早没了。
我也当过记者,也写过不少人和事,可现在我为这个职业深深地脸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