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北京奥组委主办,中国银行、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承办的“56个民族小使者北京奥运之旅”活动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56个小使者踏上了归途,伴随他们的,是沉甸甸收获的行囊以及被圆梦之旅改变的人生。
5天来,作为“56个民族小使者北京奥运之旅”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小朋友们朝夕相处,他们的笑容、快乐、真诚、期盼给我们每个工作人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给我们圆了一个慰籍人生的梦。
共同的祝福
6月16日早上8点,贵州宁南县小使者杨晓华所在县专门在县残联举行“民族小使者”赴京迎奥运欢送仪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以及县妇联、团委、残联的领导共同为即将赴京参加奥运活动的彝族残疾儿童杨晓华送上了殷切的祝福。




“你是全国唯一一名入选的儿童,是我们宁南县的骄傲。大家都希望你到北京后,能为家乡争光添彩!”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怀良作了热情洋溢的欢送致辞,他希望杨晓华能不辱使命,在活动上充分展示凉山彝族儿童的风采。杨晓华激动地告诉大家,到北京后,他一定会听从主办方的安排,和参加活动的其他民族小使者团结共处,他还对所有关心他的领导们表示:
“卡沙沙”。

内蒙古自治区新左旗为娜日松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旗委书记金海、旗委副书记松然扎布亲自为娜日松饯行,金海书记嘱咐她,一定要弘扬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及美德,把草原人民的美好祝愿带给北京,带给全国人民。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说:“
能够成为北京奥运小使者,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一定不辜负家乡父老对我的期望,带着全国蒙古族少年儿童对北京奥运美好的祝愿,与其他55个民族的小使者一起为奥运喝彩。”
带着祝福,载满希望,56名小使者带着和杨晓华、娜日松同样的嘱托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18日上午,小使者们陆续到达北京。来到酒店后,大多显得有些紧张。在工作人员安排他们入住时,孩子们大多乖乖地坐在宾馆大厅的沙发里,一言不发。来自广西的瑶族小使者谢晨曦告诉记者:“我还是第一次来这么好的酒店,这里的沙发真软。”

小使者们刚到酒店后大多显得有些紧张
小使者们在下榻的国宾酒店稍事休息之后,小朋友们在北京吃了第一顿饭。虽然午餐就是各自在房间里吃汉堡包,但大家还是对这顿“丰盛”的午餐赞不绝口。

来自云南纳西族的小使者和丽星说:“汉堡包真好吃啊,我还是第一次吃呢。不过,以前我在电视上见过的。”
从这一天起,李潘作为一名有听力残疾的孩子,将与其他55名来自各民族的小朋友开始5天的“奥运之旅”,“鸟巢”、“水立方”、天安门都将真实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圆他们一个奥运梦。
共同的向往
“北京很大,很美,”这是李潘想像中的北京,也是他18日初到北京的第一印象。作为
“56个民族小使者北京奥运之旅”的成员之一,李潘现在终于可以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体验北京这个奥运城市带来的惊喜了。

李潘
李潘告诉我们,原来选出的羌族小使者是北川中学的张欢,但张欢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他才以替补身份前来。“我很难过,”李潘说,“我俩4月初参加在成都的选拔面试时,张欢姐姐表现得比我优秀,本应该是她来的,但是……”
在地震中,李潘也经历了生死考验。他的家和母校北川小坝乡中心小学都成了危房,他跟着亲人翻了10小时的山路走出大山,至今投靠在四川德阳亲戚家。李潘说:“我希望以后能到北京上大学,帮助重建自己的家园。”
5月19日,56个民族小使者三点钟就起床了。有的小使者听说要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激动的一夜未眠。通知三点四十五分集合,有的小朋友不到三点就早早在酒店大堂等待。
四点四十五分,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刻,14岁的甘肃裕固族少年安雪海在人群中第一个举手敬礼。这是他熟悉的习惯性动作,“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但今天太不一样了,这是在天安门前呀。”

“这次看升旗肯定是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这个性格活泼好动的小学6年级男孩因为激动,眼睛有些湿润,“升国旗的战士哥哥真是太威武了,我的愿望就是能当一名军人。”

“我爱北京天安门,”来自西藏的门巴族聋哑女孩索朗次吉通过她的手语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家在林芝的13岁女孩是孤儿,现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免费教育。面对记者,索朗次吉没有掩饰自己的兴奋:“天安门很壮观,升旗的叔叔好帅!”
来自新疆的小朋友在天安门广场跳起集体舞。
21日上午,小使者们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多种互动式的科技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大呼过瘾。





中午,小使者们品尝到了闻名遐迩的北京烤鸭。





下午在故宫的参观活动更是让小使者们兴奋不已。来自福建的14岁高山族女孩黎瑾从一名男同伴手中“抢”过团队的旗子,引领队伍一路向前。这名身着鲜艳高山族服装的俊俏女孩开心地说:“我平常就喜欢举着旗子,在故宫当旗手的感觉真好。这里比我想像的更大,更漂亮。”
10岁的云南拉祜族男孩罗林永有腿部残疾,但还是坚持走完了全程,他对记者说:“在故宫,我感到祖国的伟大。”
共享奥运快乐
5月19日上午,当这些宏伟高大的建筑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奇,同行的小伙伴或老师为盲孩子形容着眼前所见到的场景。来自西藏的13岁门巴族女孩索郎次吉通过手语老师说,她特别高兴,看到鸟巢建筑很大、很漂亮。

13岁的多吉夏姆是一位从未走出过大山深处的藏族女孩。但19日,她却站在了“鸟巢”的旁边,这个庞然大物让这个不善言辞的5年级女孩惊呆了。
“它太大了,我有一种冲动,想进去参加跑步比赛的冲动,”多吉夏姆说。
多吉夏姆的左手小的时候被烫伤,留下了残疾,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她喜欢体育,还喜欢打篮球。因为品学兼优,多吉夏姆成了
“56个民族小使者北京奥运之旅”的成员之一,与其他55名各民族的小使者相聚北京。
为给孩子们留下珍贵的纪念,摄影师和采访的记者们纷纷给他们逐个留影,随队的老师还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照合影。愉快的瞬间、难忘的时刻在这里被定格。

拍照时,孩子们都穿上了鲜亮的民族服装,有摆出各种姿势的单人照,也有大伙挤在一起的合影。“我的这身衣服是妈妈和姨花了5天时间做出来的,本来是重要节日和出嫁时才穿的,头饰是我妈妈结婚时戴过的,”来自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塔吉克女孩古丽加马丽开心地说,“对我来说,今天就是最大的节日。”活泼的新疆塔吉克族女孩古丽加马丽说:“我被选为塔吉克族的代表来到特别向往的北京,第一个亲眼看到将举办奥运会的地方,感到很自豪。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现在看到鸟巢和水立方那么壮观,回去后,我会向大家讲首都北京还有鸟巢和水立方多么漂亮。”
20日,56个民族小使者20日来到中国银行总行大厦,“零距离”触摸了一把“祥云”火炬。

中国银行是此次“奥运之旅”的承办方,特地安排王海燕、王建朝、刘燕、任毅和贾国强五位火炬手带着“祥云”火炬来与民族小使者们进行互动。在中国银行的大厅内,火炬手和小使者们排成一个“心”的形状,进行了奥运火炬的模拟传递。小使者们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在拿到火炬的时候高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
在事先准备好的横幅上,小使者们和奥运火炬手一起写下了他们对奥运的祝福。祝福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圆满成功,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
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羌族小姑娘陈古璐,用她先天残疾的小手写下了“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祝福。
而同样来自四川的藏族小使者多吉夏姆则用汉、藏两种文字写下“扎西德勒”。
21日,对于参加“56个民族小使者北京奥运之旅”活动的孩子们来说,又是难忘的一天: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指挥中枢——北京奥组委大厦,每个民族小使者都得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布绒奥运福娃纪念品。北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张秋平对他们说:“希望你们把这次奥运之旅的收获带回家乡,与周围的同学分享,真正成为传播奥运精神、残奥精神的小使者。”
小使者多吉夏姆代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向奥组委赠送了由一名藏族残疾同胞用脚绣出的画,画上绣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几个大字。
多吉夏姆说:“这幅画代表我们藏族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希望北京奥运会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中午,活动组织者将孩子们带到王府井大街的麦当劳店吃午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人生中第一次吃麦当劳。
下午,他们来到位于北京顺义区的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学习残奥知识,参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在足球场,正好碰上中国聋人足球队在训练,选出的11名民族小使者便与6名聋人大哥哥进行了一场约20分钟的足球比赛,结果小使者队以3:0获胜。

打进第三粒进球的14岁的甘肃裕固族学生安雪海累得满头大汗,他说:“我知道大哥哥们是故意输给我们,但进球的感觉,真爽!”
共圆一个心愿
“
我想要一个助听器”,这是青海撒拉族13岁男孩韩亮的梦想。22日下午,他的这个梦想在北京实现了。主办单位给包括韩亮在内的17位聋人小朋友每人配戴了助听器。家境贫寒的12岁西藏珞巴族少年次乍加措来配上助听器激动的说:“我终于可以听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



门巴族13岁听力残疾的小使者索朗次吉是个孤儿,一直寄宿在学校,从没佩戴过助听器,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听力检测。但她渴望听到外面的世界。这次她和其他16位聋人小使者一起实现了“听到精彩世界”的愿望。塔吉克族肢残小姑娘古丽加玛丽是位能歌善舞的小使者。她拿到笔记本电脑这份圆梦礼物后,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社会对我的关爱,好好学习,报答每一个为我付出爱心的人。”
56个小使者在来北京前,每个人都分别向主办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有的需要助听器、盲杖、轮椅等康复用具,有的需要电脑、学习机、盲人手机、电子词典等学习用品。
来自四川地震灾区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的羌族女孩陈古璐22日在圆梦仪式上的发言,代表了每一个民族小使者的心声。这名9岁的残疾女孩说:“在触摸到‘祥云’火炬的那一刻,大家都哭了,奥运一下子离我们那么近,就在我们身边,那样真实,那样美丽。我们一定会把奥运精神、残奥精神带给家乡的小伙伴们。”
共写一个爱字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吃麦当劳,第一次触摸“祥云”火炬,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这次北京之旅,让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孩子们完成了许多生命中的第一次。来自社会的关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
“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我好自豪呀,因为我代表的是塔吉克一个民族,”来自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古丽加马丽是个开朗的女孩。尽管腿部有残疾,古丽加马丽在采访中给记者跳起了塔吉克舞蹈。
古丽加马丽说:“在我们塔吉克族,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我们的舞蹈都是模仿鹰的动作而来的。这次我们56个民族的小朋友在北京相聚,我会把准备好的舞蹈表演给大家,我们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
来自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13岁藏族残疾女孩多吉夏姆本来性格非常内向,但在这几天的活动中,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也愿意跟周围的人多说话了。她告诉记者:“我看到周围的残疾小朋友都那么可爱、坚强,我就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了。只要努力,残疾人照样可以很优秀,我会争取到北京上大学的。”
10岁的维族男孩达尼亚尔古怪精灵,他的心愿是能够治好眼睛,用正常眼光看一看五彩缤纷的世界。达尼亚尔在中国人民银行与火炬手亲密接触、模拟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意外地得到了银行党务工作部部长刘秀琴的资助。刘秀琴搂着小达尼亚尔表示,资助他治疗白内障加上内任斜视的右眼。激动的达尼亚尔在意外惊喜面前,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抱住刘阿姨连连狂吻。
22日上午,四川羌族的小使者陈古璐和妈妈一起在北京五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马清逸小朋友家里度过了快乐的半天。
她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玩具,还相互表演了精彩小节目。陈古璐为马清逸一家朗诵了自己来到北京后写的一篇作文《北京加油!》。她在作文里写道
“这次活动,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体会了爱的含义与力量,懂得了应该怎样去爱别人,去爱自己的祖国,我会加油的……”
虽然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但是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却是终生难忘的。临走的时候,她们相互留下电话跟地址。“你有空要常给我写信,我会想你的!”临别时马清逸依依不舍地拉着陈古璐的手说。
这些民族小使者的人生故事同样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北京师范大学13名大学生承担了这次活动的志愿者工作,18岁的大学生何璐负责照顾5名来自黑龙江的小使者,她说:“帮助他们是大学生应该承担的一种责任,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坚强让我深为感动。”
临别时,来自甘肃肃南县的裕固族残疾少年安雪海突然泪流满面。这个整天嘻嘻哈哈的14岁男孩对大家说:“前两天我还在想家,但现在我舍不得离开了。我在北京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得到了这么多的关心,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