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二届雅典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李剑飞在男子射击P1-10米气手枪SH1决赛中,以663.8环的成绩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样是在2004年雅典运动会,同样是夺得运动会的首枚金牌,同样是一枪打出的“开门红”,然而李剑飞却没有获得杜丽夺得首枚金牌后的荣耀与掌声!放眼本届残奥会的前段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现实:与雅典奥运会相比,社会却冷落了正在雅典举行的残奥会!没有了24小时在线的全程转播,没有了大幅的专版报道,没有了凝聚人气的短信抽奖活动……,连运动员组队出征、参加开幕式的情况也只是作次要而简短的报道;充斥于版面的仍是刘翔准备出国训练、足协掌门换人等消息。如此状况,怎能说我们努力创造了残疾人无障碍生活环境?这种心理上的冷落,怎不是另一种“障碍”?
对待运动员,不应该因人而异,每个站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报国心,他们都想为祖国和人民争得荣誉。残疾人比正常人生活得不容易,参加体育比赛更是不易。他们除了要克服身体、生理上的缺陷外,还要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丢下他人的不解与嘲笑,付出常人多倍的汗水和牺牲,去战胜自我,去超越自我,努力为祖国和人民争得荣誉。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最起码应获得与正常运动员一样的待遇和奖励。然而,我们一边在致力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一边却冷落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看不到他们的努力,听不进他们的呻吟,想不到他们的痛苦,甚至是在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光荣和声誉时,仍然吝啬如常,不肯给予他们以应有的鼓励和奖励。
当那些残缺的生命挑战极限的挑战极限时,我无法说出诸如“身残志坚、精神可嘉”之类淡白的语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只是看一下新闻,看那些喜悦的笑容宣布“谁谁谁又在残奥会上夺得了一枚金牌,又为国争光了”?如果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的话,如果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文明还没有什么程度的话,我知道,作为残疾人本身,在能够保证基本生存条件以后,并不奢望更多了,他们要求什么?他们只想拥有被上帝剥夺的最原初的平等啊。
诚然,残疾人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得不到与正常人奥运会同等的关注是普遍现象。可我要说,这种“冷热”反差太大了,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作为政府和公众的媒体,应该给予残奥会以应有的重视,多辟些宣传的窗口,多给些鼓励和奖励,以此来引导全体民众关爱残疾人,从看得见的设施,至看不见的心理,都对残疾人来个一路绿灯——无障碍!
真正的障碍来自心里,不在具体的设施。一位残疾人运动员面对记者的话筒,动情地说:不要给我们特殊的待遇,请给予正常运动员的鼓励和掌声,我们就心满意足了。面对这并不过分的要求,我们都该脸红怀愧:我们没有做到,我们没有做好!好在一切还来得及,让我们腾出一些注意力,给正在举行的残奥会以关注,给所有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以鼓励,给获得奖牌的英雄以掌声和奖励。用实际行动勉励正在赛场力拼的残疾运动员,以此向世界宣告:2008年的北京向世界人民敞开胸怀——包括残疾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