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古龙窑

(2007-09-05 23:53:02)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分享感动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前墅古龙窑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的八月,映照在小雨下更显得妩媚娇娆。紫砂的魅力催促我追赶着小雨踏上寻访古龙窑遗址之路。从杭州到丁蜀,两个小时的路程使人的情绪跟着朦朦秋雨一直处于平静状态。二十年前的宜兴印象在脑海里也是朦胧的。

虽然和青年壶艺大师鲍峰岩交往许久,几次应邀却都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这次压缩了杭州的行程终于实现了宜兴探友访古的愿望。

    一进丁山,密集的各种紫砂销售铺面映入眼帘。各类斋号、轩号的紫砂壶店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目不暇接。在雨中观看这样繁荣,使人感到眼睛有些发累。峰岩曾经给我介绍光丁山做紫砂壶就有三万人,我似乎觉得有些夸张,身临其境又感到三万已经是很保守的统计了。

   “陶都”的宜兴就是我们来到的丁蜀。丁蜀制陶历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尤其是紫砂陶,格调高古,富贵俊美,“璨若琬琰浮精英”,具有极高的文化欣赏价值,素有“华夏文化陶瓷之最”的说法。

 

 风雨古龙窑

                        

                            峰岩和太太王霞

      峰岩和他太太王霞一直陪同我们,拜友、参观、交流。围绕紫砂话题多多。在喜欢他的几位收藏家中看到了一些峰岩前些年制作的紫砂力作。有提梁,有石瓢,有珠圆。大开眼界。而拜访峰岩母亲张红华大师,更是受益许多。在张老师工作室,我们亲眼所见许多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作品。这些大气大气凛然的作品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女大师之手。第一次我们见到的大双竹提梁壶乍看外观拙朴、厚重,细观,却气韵灵动,清雅和谐。她告诉我们,只所以做出这样的作品,就是要说明紫砂文化的厚重、博大。另一把莲花壶,带着露珠的莲花盛开在圆氲的壶壁上,与壶把的荷叶浑然相衬,壶盖上的荷苞中一粒莲籽似随风飘动。这样的艺术,真是把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震撼了。

 

风雨古龙窑

 

                        拜访张红华大师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张红华大师制作的大气凛然的双竹提梁壶

 

风雨古龙窑

 

                        在峰岩的工作室

    在峰岩的工作室,我们观看了手工制作紫砂壶全过程。手工制作一把壶不仅需要三十多件不同工具,而且还需要一周到十天时间,对一些造型难度很大的壶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逗留了近半天时间,一个壶盖的打磨都没有完成,可见手工壶的制作之难,工艺之细。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在峰岩的工作室观看制壶工序

    峰岩告诉我们,来宜兴看紫砂壶,对它的烧制过程不能不看。其中丁蜀镇现存着一座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历史的活窑——古龙窑更不能不看。这座明代前墅龙窑, 600年至今未断窑火,是中国惟一仍在使用的古龙窑。

   前墅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被许多普通人家包围着。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卧龙。相传古时太湖里有一条乌龙,被天上玉帝派遣,专管耕云播雨之事。因太湖西岸丁蜀一带百姓不敬天神,玉帝便惩罚他们,不施雨水。一日,乌龙巡视经丁蜀上空,见底下田地裂坼,民不聊生,便心生恻隐,吸水播雨。玉帝因此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不服,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乱枪戳得浑身是伤,从天上掼到地下,头朝下,尾朝上,恰好跌落在丁蜀白宕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百姓感激而又悲痛,便自发挑土,掩埋乌龙。不知过多少年,葬龙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有人钻进去一看,乌龙的尸骨不见了,里面成了空空的倾斜隧道。后来,人们就尝试在龙肚中烧制陶器,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龙身上的大伤口作“户口”,小伤口就是“鳞眼洞”。这种方式效果很好,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智慧的龙窑就流行开了。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这座古旧的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头北尾南,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外壁敷以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空既是投放燃料口又是可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西侧设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该龙窑全长达43.4米,头低尾高,令人称奇的是,龙头下面还有一潭深水,传说此水供龙饮用,常年不竭,只有在烧窑前根据需要才把它抽干。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透过窑孔可以看到已经烧成的器皿

   据说,所有的龙窑都是要依山傍水,紧靠山脚,就势而筑,与地平线约成一定的坡度。龙窑主体是圆柱形窑腔,用窑砖围拱而成,外面涂上泥巴,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一般长30~80米。窑腔两侧有数十对圆洞,俗称“鳞眼洞”,用了来投放松枝等燃料。点火烧窑时把松枝等燃料由下向上,投入鳞眼洞内燃烧数十个小时。昼夜有专人负责投放松枝,烧好一段,塞上一洞,待全部烧到,将洞全部封好。因此,烧窑工人观察和经验尤为重要。

风雨古龙窑

 

   古龙窑虽经历代多次修葺,仍显饱经沧桑的独特韵味,六百年窑火仍在熊熊燃烧,好似在不停讲述着当地制陶文化的绵长故事,显现出一种神秘深邃的文化特质。

    过去,一声粗犷、洪亮的“开窑喽”嗓音在村西窑头响起,在江南的绿色平原上传得很悠远。从明代至今600余年来,这样的喊声每隔10天或半个月就会响起来,这已经成了村里的传统习俗;喊窑的汉子会一个一个更迭,但一代代的村人都是听着这样的喊声长大的。喊声过后一会儿,便会传来几声沉闷的破碎声,大家知道这是在敲窑门砖;又过一会儿,一阵叮叮当当清脆而铿锵的陶器声便四处漫溢开来,与稻谷香、狗吠声、鸡鸣声、猪屎味搅和一块,飘荡在村庄的每一处角落。这是古龙窑600多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个普通场景。 

    美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理察·诺金先生曾参观古龙窑后,赞叹古龙窑历经千年风雨,仍在烧制陶器,是个奇迹,它不仅对中国,对世界的陶艺史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自古以来,中华陶瓷窑主要有升焰窑、倒焰窑、隧道窑和龙窑等。前墅龙窑所烧制的产品现在大都是瓮罐之类的日用陶。

   峰岩告诉我,炼制与烧造是陶瓷成品的最后一道工艺程序,不同的泥色对窑火的温度要求都不一样。古龙窑烧成紫砂的温度在摄氏1280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一般的紫砂泥做出壶胚在龙窑里烧制经受住窑内高温,成品率很低。因此,大部分紫砂壶都不用龙窑来烧了。但是,龙窑烧出的壶的确与众不同,无论是颜色、窑中自然变化,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古龙窑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宜兴自古以来一直繁荣发达的制陶业密不可分的。

风雨古龙窑

 

风雨古龙窑

 

                        古龙窑烧出的窑变紫砂壶

 

   负责这座600年古龙窑的承包人老蔡带着我们欣赏了从这里烧出的各类紫砂器皿,有大,有小,有缸,有坛,有壶,有碗。他介绍说,一窑可装大大小小器皿约数千件,需要装上一整天。如有一些艺术价值很高的紫砂制品装窑时间最长需要5天。他特别告诉我们,古龙窑一定要采用松枝作为烧制原料,一窑需要消耗松枝100担。燃烧所产生的温度比其它用煤气烧的现代窑来得稳定,火势温而不急,这样能使泥料更好地融合,会加强器皿的稳固性。而一般用煤气二十多个小时就能烧成成品,古龙窑约从点火到熄火得半个多月才能完成。前墅古龙窑烧造的陶器其特点:窑温高,火候到,成陶老味足,百件百色,烧造的紫砂壶泡茶特别的香,烧造的茶叶罐其储藏茶叶保鲜的质量出奇的好,其色香味远远超过其他的保存方式。他还介绍,判断是否龙窑真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陶器上是否有松枝残留物。

   风雨古龙窑

 

 

    在古龙窑,我还被那些手工拉胚制作的拙朴陶器深深震撼,这种“心手一致”的手工艺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创造方式。他们在很大的一件陶器外形上用手工捏制成一幅完美画面需要一周时间,但仅仅得到六百元的工钱。而这件东西烧出后却能够卖到上万元。因此,很多外商非常喜欢古老的手工陶瓷器皿,他们认为,古龙活窑完全秉承中国传统手工制陶工艺,是彰显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

    解放初期,宜兴地区有龙窑近百条,年耗松柴量约在25万吨以上;每日喷云吐雾,浓烟蔽日,蔚为壮观。据说,在几十年前,宜兴还有30多座这样的龙窑,目前仅剩一座,如今前墅龙窑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龙窑的使用功能正在衰退,但其存在的无形价值是巨大的,这座已接近600岁的老龙窑就像一座飞龙一样的大古董,见证和代言着中国制陶文化辉煌与起伏。

今天,许多中外陶艺专家对这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古代龙窑也是惊叹不已,一位日本陶艺专家带着膜拜的心情拍下了许多照片,他说,日本的备前蛇窑就有可能是从中国的龙窑演变而来。

   我曾经去看过的广东的“南风古灶” 只有500年历史。而六百年来窑火不绝,国内现存最古龙窑恐怕非它莫属了。

   由于时间关系,丁山周围还有许多紫砂古龙窑遗址群和紫砂古矿井无缘看到。离开宜兴时,雨依然没有停止。窗外随风吹进的雨滴是凉的,沧桑古龙窑的轮廓越发清晰起来了,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庄严在我心中升起。这些小小的壶,竟凝聚和记载着数百年江南文化和民族工艺的沧桑历变。为什么一把紫砂壶竟会带给广大壶友那样的着迷挚爱,当我走进这样一段历史,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想,这座曾经搭载和成就着一个个先辈们的艺术智慧和辉煌的古龙窑,虽然无言,但一定会想对每一个走近和瞻仰它的人说,昨日的辉煌是不能重复的,但更不能忘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