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形象塑造是当代文化情思的需要

(2007-07-26 22:29:42)
分类: 自省集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文化的开创人。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的主体,其地位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发展变化,但从春秋战国时期起,直至明清乃至现代为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塑造国民性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代借助于各种造型艺术形象的载体,将孔子形象、事迹及思想广泛传播。历代画家通过运用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将儒家文化抽象的人文理念寓于直观的画面形象之中,并以此来感发意志,陶冶性情。由此而逐渐培养起来的思维定势和审美心理,使得孔子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抑之弥高”。

   艺术的思想与意义总是要通过艺术形式而存在。就造型艺术的特点而言,一方面这种中国传统思想物质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们灵魂的影响深刻而恒久。因此,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包含着人格和人生理想之寄寓,其审美观与价值观亦有其深层的文化依托,惟有通过创作者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替,学术与艺术的融合方能实现。而另一方面,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毕竟属于一种具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精神活动。由于这种孔子思想与形象展示因素的特殊同构性,和历代创作个体特殊观念与情感的形象化表述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这种特殊的艺术思想与表现活动从“认识”进去到“展现”出来,绝不可能只有某种单一或固定的理解与阐释。

     孔子啥模样?没人知道。但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孔子,每个读过《论语》的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孔子标准像。

  后人对于孔子形象的认识,不仅要靠直观的传世作品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来补充,同时还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各类有价值的文献史料。但是关于孔子的具体形象,直接的材料却并不多,如《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中对孔子的相貌与体态也只是一些零星而笼统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中所描述的孔子是“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的后世子孙及门人收集、保存并编辑而成的孔子逸事和语言的著作《孔子家语》中,也涉及到孔子的具体形象:“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然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孔子家语》,是经魏王肃整理并作注的本子,原本早已散佚。我们从《论语》中感受到孔子的“委婉细致,从容不迫,喜怒感慨”等等个性特征、言行和生活情趣以及众多活动于他周围的人物的生动形象等等,都表现出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刻的学者,具有“言忠信,行笃敬”的品格、“坦荡荡”的情怀和“不忧不惧”的风范。《庄子·外物》中却说: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意为孔子上身长而下身短,伸颈驼背,耳贴后脑。《荀子·非相》中亦有“仲尼长,子弓短”之说。而明清学者张岱缀辑的《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形体·四十九表》中又把孔子描绘成真一位汇集天地精英万物情状于一身的神话人物。记载说:“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骈协、参赝、迂项、山脐、林胔、翼臂、窐头、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面如蒙倛、两目方相也,手垂过膝、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仆、就之如升……”。显然,如此并凑起来的怪诞形象偏离了“人”的本然面目,其可信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其用意无非是通过孔子体态相貌的“异表”,将其装扮成令人敬畏的形象来让后人去崇拜。

    从先贤的著述中对孔子想象描述的情况来看,这种渐次夸张与变异的呈现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塑造孔子这样一位生活在春秋时期鲁国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形象呢?这也是一直没有人敢于去重新塑造孔子形象的主要原因。

高晓笛绘制的《孔子像》最值得赞赏的就是她打破世俗传统文人形象,敢于超越古人对孔子异化的约束。给现代人不是唯唯诺诺、谦恭自卑的“吴道子”笔下的圣人,而是一个英武、睿智、自信、豪情万丈的孔子。是以一种“求真”态度去创作,摒弃了那种硬将孔子绝对化的狭隘态度和浸染了枯燥说教意味和板滞标签式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孔子生前并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会以儒家学派创立者的身份自居,从史料所记载的孔子生平来看,他只是一位有过从政、教书、编辑经历的布衣臣民。然而那些后人追封的诸如“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种种头衔和赞誉,于我们今天对孔子的“塑造”来说,似乎并无多少直接的“形象”意义。“万世师表”形象“塑造”本身,无疑隐含着复杂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如何将孔子真实化,除了应保持相对的历史原貌与文化渊源、包孕作者由此而生发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之外,还要从不同角度诠释对古代孔子造型形象的独特理解,使之符合其历史本然面貌的人物个性特征的同时,也应于其中浸润自己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审美理想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处理。高晓迪在创作中除了通过画面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情感之外,还体现出类似于作者所独具的于现实生活中的写真性,并以一种富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来对美的多样性认识、欣赏趣味的日益细致和丰富的时代展示孔子这一历史人物,大胆地破解了孔子形象真实性与可信度的难题。

   当然,由于事物发展的继承性和渐变性,创作思想的解放及新的表达方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高晓笛能够对既有方式的全盘否定。就孔子思想与我国造型艺术同构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而言,在这类艺术作品中所形成的内容核心,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材料的占有,方法的采用,以及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立意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同时也是创作者学养、气质、审美情趣与表现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而这种超越早期文献和传统图式基础之上加以创新的人物形象,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所认可,现在还不得而知,还需要用时代的文化审美潮流去验证。高晓笛创作的孔子像的造型技发对约定俗成的传统形象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构图、形象、色彩之类的表现要素不仅体现孔子像其视觉效果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作品中映现出艺术家对历史的现实感悟性。

   绵延发展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自然而然地积淀为包容万象的精神产物,凝结为中华文化生命的根基。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可见儒家文化思想与时俱进,已经远远超越了时空与民族的限制,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我想人们对我们今天创作的孔子形象所期待的是,在造型和意境上应该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实质的融合,从而把孔子形象成为一种特殊文化艺术情思的产物。惟有通过每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的内心独特感悟才会接受孔子形象的艺术外现方式,方能使塑造出的孔子形象成为儒学文化活生生的载体。

   孔子长啥模样?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许一千年后,我们的后人再也想不起吴道子来,看到的只是公元21世纪高晓笛绘制的孔子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