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省集 |
从我真正喜欢喝茶的年龄应该是十二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除受家父的影响外,自己也逐渐领悟到茶的无比透人的魅力。在文化生活困乏的岁月里,茶便是父亲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缕温馨。可在那个年代不像今天,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以茶会友。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
正是茶的历史渊源使我对茶有了不解的情结。茶叶是我国的“国饮”,中华各民族都把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喝饮料。茶文化被公认为人类的一种高雅文化。“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茶和茶文化的故乡在中华。虽然茶的流行已经很多年了。但近两年才真正已成为和咖啡、可乐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日本学者说:“原产于中国的茶,现在已成为遍及世界的饮料了。”新加坡茶叶专家认为:“茶文化的种子”,从古老的中国“飘洋过海,植根四方”。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所以现在世界上各国的“茶”字,都是从中国南北各地不同的读音译过去的:日语、印度语、俄语中的茶,都是中国普通国语茶字的音译;而英文称茶为tea,法国叫茶为the,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各称为tee、te,就又出自我国闽南地区对茶的读音。这原因是由于后者茶的外传是从南方海路走出的。
对茶文化体系形成,文献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晋,有的说是唐。茶是从哪里发端,然后又传向全国的呢?我国有一句古话:“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句话出自唐朝陆羽的名著《茶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国先民早在5000年前神农氏时代就开始饮茶了,而“南方之嘉木”则说明,茶树最初源起于南方。更为重要的是古书《华阳国志》的一条史料,说在西周武王的时候,伐纣之际,南方的小国巴蜀,专门派人送来了当地的特产茶叶作为贡品。这就更确切地具体证明,我国种茶、饮茶最早在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同类的佐证材料还有古代字书《广韵》和《方言》,有“蜀西南人谓茶为蔎”,和巴人春天把茶叶藏起作为饮料的记载。战国大诗人屈原和汉赋名家王褒都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 “南方有嘉木”的文字记载,近年来也为若干考古和古生物学的新发现所证实。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宾川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些茶树果实标本。我国云南地区还发现过1700余年前的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王”,澜沧江邦崴村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树。云南思茅地区更发现一株树龄达2600年的古茶树。这些古茶都在我国名茶普洱茶的生长地区,说明上古至今,我国先民在云南地区开发茶业的漫长过程。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根据各种古书的记述,在《日知录》里断定“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饮”。秦灭蜀在秦惠王时,具体为公元前316年。这就是说,早在两千三百年前,饮茶习惯就已从巴蜀东传、北传到陕西、甘肃等地区。
四川也是中国茶最早的发源地。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巴蜀地区成为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原始公社后期,茶叶就成为了巴蜀地区货物交换的物品,
到汉朝,巴蜀地区饮茶之风更甚。有一个故事说,西汉文人王褒,到一个姓杨的寡妇家做客,杨寡妇有一名丈夫生前的贴身奴仆,名叫便了,不服王褒的差遣。王褒很生气,与便了订立了契约,名曰《僮约》,规定以后:“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关门塞窦,勿于邻斗……奴不听教,当笞一百。”文中提到王褒本人为“资中男子”,杨寡妇为成都居人,武阳是当时著名茶叶产区,资中、成都、武阳都是今天四川的古地名。说明早在西汉中期公元前一世纪时,四川地区上、中层社会喝茶、烹茶已经是家庭常事。
从汉朝以后,有众多史料记载,我国种茶、饮茶从南方兴起。三国时古书《广雅》说,“荆巴间采茶作饼”;晋朝陈寿《三国志》记载,吴主孙皓昏庸异常,每日狂饮,每位客人必须喝完七升酒才作罢。大臣韦曜不能喝酒,孙皓特例允许以茶代酒。晋朝人张载,特别爱茶,到了成都一个茶楼上,写了一首专为颂茶的《登成都楼诗》,句曰:“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这是一首对茶叶的绝妙颂诗,也是描写巴蜀地区茶事的。
但可以肯定,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应该是在唐中期以前。茶事活动也从那时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中国的茶道、茶礼、茶文化无不和儒、禅、道的哲学思想都有直接联系。许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大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唐代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就是在这个时期问世的。茶的本身是一片微小的叶子,可它内在的魅力却是难解的。就连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还亲著了一本说茶论道的《大观茶论》一书。到元明时代,更多的文人将文思慧涌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画作相继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清代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唐朝作家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说:当时饮茶习惯“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早在唐朝时候,饮茶习惯就已传播到西藏:中唐时,吐蕃赞普对内地的名茶已很熟悉,史载那时有一位唐朝大臣出使吐蕃,在客帐中烹茶,吐蕃赞普对他说,茶这东西我们有的是,说着给他列举了内地名茶寿州茶、舒州茶、蕲门茶等等。饮茶之风也早在宋元时期就在北方草原地区普及,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多年的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写过七首《乞茶诗》,有两句说:“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意为喝茶助消化,引起人饥肠辘辘。他甚至还笑话晋朝大诗人刘伶不知道茶比酒好:“长笑刘伶不识茶。”如今,我国无论东西南北,各族人民都各有不同的饮茶民风。比如,藏族同胞爱喝酥油茶,蒙古族爱喝奶茶,西南的彝族喜饮一种烤茶,广西瑶族则饮打油茶,土家族有油茶汤,哈尼族有煨酽茶等。我国宝岛台湾的茶叶是从明清时候从内地传入的,现已遍布岛内各地,且有世界名茶——鹿谷冻顶乌龙。
茶饮很快形成高雅的茶文化。父亲对品茗颇有见解。茶既低贱又高贵。“茶”与“柴米油盐酱醋”一起并列为开门七件事。中国的茶文化过去是以老百姓为主体的。在中国,是先有庶民的茶文化,再有宫廷贵族的茶文化。在宫廷贵族茶文化形成之时,民间的饮茶之风已很兴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整日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虽视茶为生活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或用以养生、自娱、敬客、赠友、求爱、定亲,乃至祭祀,却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但中国的老百姓是喜欢合作的,而不是爱争斗的。所以“和、静、雅”的恰好与茶叶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韵。而三者妙理不需要名士的指点,只需要顿悟,感悟之妙就可存乎一心。从茶文化中升华而出的“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传统美德被历代人们所推崇。
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父亲经常给我说起,人通过茗茶,可以感悟出人生的道理。这种道是宇宙存在的规律,是世间万物运行之法则,是人类感受万物存在的心灵记录。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说茶有生命,有灵魂,我还笑他迂腐。而今天,在人生的感悟中我懂得了茶道,那是心境的清净,灵感的畅想,精神的轻松。用茶形缩定人之于自然的沟通频道。喝茶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而饮品茶水的过程,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过程,也是人们享受生活过程,仿佛人的一生的意义都凝缩在一个茶杯之中。因此,茶文化的真正价值是体现着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所以才会有一代代的文人雅士醉心于品茗技艺的探研,用文化智慧赋予茶的完美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