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6个“全国助残日”,各界人士和单位组织了许多活动,诸如送医药、送温暖、送娱乐等等,表达了对残疾人同胞的关爱,大街小巷处处涌动着爱的暖流。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感奋不已。
爱心助残是一项善举,也是长期的任务,不能将“助残”仅仅停留在“暂助”上,乃至变成一种短期行为。暂助虽有必要,但
并非是残疾人的最大心愿。曾听有位残疾朋友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平等,享有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尤其是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值得欣慰的是,就在助残日这一天,单扬州市人才市场就为残疾人捧上了就业大餐,56个企业共提供了240个岗位,且都是劳动强度不大,适合残疾人的工作。(5月22日《扬州晚报》)这与那种鄙视、刁难,把招工混同选美,断然把残疾人拒之门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而且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并非是残疾人的最大心愿。曾听有位残疾朋友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平等,享有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尤其是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值得欣慰的是,就在助残日这一天,单扬州市人才市场就为残疾人捧上了就业大餐,56个企业共提供了240个岗位,且都是劳动强度不大,适合残疾人的工作。(5月22日《扬州晚报》)这与那种鄙视、刁难,把招工混同选美,断然把残疾人拒之门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而且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爱心助残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三送”,还有残疾人最盼的送“方便”、送“政策”。比如,有关优惠政策向他们倾斜,比如,开辟无障碍通道,送货、送服务上门,在公共场(馆)所提供专用车位、餐桌、票座,乘车登机优先,等等。这些在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在国内一些城市可能还是个“空白”。这些恰恰是我们助残中容易忽视的一条“短腿”,亟待研究和解决。当然面对好几百万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无论是送“方便”,还是送“政策”,需要时日,需要持之以恒,光靠每年一天的“助残日”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对残疾人的社会关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文明程度、法治程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因此,“助残”与“暂助”,虽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标准,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作风。“助残”变成“暂助”,未免有“作秀”之嫌。只有真正把助残当作一种事业、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抓不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新、做实、做好。
前一篇:小心“媒体的软暴力”
后一篇:鲍峰岩的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