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学科随记 |
第一环节:
- “打电话”实例:加深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方法的理解;
- 流程图图形符号:此部分在本节课上没有展开,因为在日后的教学中会重点讲解,所以这边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
- 课堂学生活动评价:是一种新方法的尝试,体现了我校“探索新模式,讲究实效”的公开课教学主题;
第二环节:我代表本组教师
本周是我校“探索新模式,讲究实效”公开教学展示周,我组的吴慧萌老师参加了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为了能提高我教研组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邀请了区兄弟学校的信息教师来指导这节课。所以还希望大家待会儿能够充分提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供我们学习。
下面,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们是如何设计这节课的。算法模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虽然在平时各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算法无处不在,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学科在课堂上学习,学生们都是第一次。通过前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算法模块在逐渐深入讲解下去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变得兴趣索然,到最后就变得没有学习动力,无法继续开展教学。而解决这个现象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元素,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探索问题的愿望。
我们这堂课是算法模块的第二课。在上节课我们给学生分析了算法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算法择优的基础上,这节课的主题是《算法描述》。主要内容是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①自然语言描述法;②图形符号描述法;③伪代码描述法。
(1)教学目标的设定
内容不算多,但要讲解清楚却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三种描述方法中,日后要重点分析的是图形符号描述法。但我们在教研时,觉得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上。学生学习算法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能根据实际问题,熟练、规范地进行有个性、有创见的处理,力求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而现阶段,学生刚刚知道了算法的概念以及算法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让学生能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描述一些算法,即用自然语言去描述解决一个问题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2)确定教学重点
用自然语言交流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但若用语言将某件事情叙述详尽,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解决一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很简单的,潜意识里就能够做到,但是若要他们说出这个解决过程来,则说不清楚。日后,若要同时处理多件工作,则往往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最终觉得怎么自己这么累,总是有许多事情围绕在身边,做也做不完。
出于以上因素,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上面。
但自然语言有一个缺点,就是具有二义性,容易产生歧义。比如:
- 我打死 老虎。
- 我打 死老虎。
那么是不是由于自然语言具有二义性,又因为算法的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精确的,我们就片面地认为用它来描述算法不好呢?其实这是不对的,就如我刚刚所说的那样,自然语言是我们与生具备的一种技能,是描述算法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简单易懂,不需要像图形符号描述算法那样必须理解各种图形符号的具体用途,也不需要像伪代码那样必须掌握一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自然语言是不要学习的。所以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是最简单、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当然,在采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去避免产生二义性的现象存在。
因此,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时,如何避免产生二义性。
(3)制定教学特色
本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疲劳。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多年算法教学的经验中,我们感觉若能创设一些情景,或展示一些新知识悬念给学生,让他们觉得看似简单的事,用算法来表示,或者用自然语言周全地描述出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势必激起学生的挑战欲。因此,吴老师设定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实例,如打电话、班级足球比赛等。充分说明了锻炼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重要性。
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学生掌握的如何呢?若仍旧采用以前上课的模式,结束前让几个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显然是效率低的。我们参照上次华师大一附中邬文敏老师的在线测评系统特点,吴老师自己设计了一个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网页测评环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完成网页中的相关习题后,提交。在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即时更新该生的卡通表情,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本次练习情况。若成绩不理想,还可以返回重新检查,直到大屏幕上出现笑脸为止。通过这种评测方法,第一可以评测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也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在课堂上掌握,讲究实效。但这个平台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弊端。有的学生提交后,发现成绩不理想,返回试题界面时,并不是去检查答案的正确性,而是不断地去选择不同的答案选项再提交,如此反复,直到大屏幕上出现笑脸。虽然结果是满意的,但对于这个知识点可能仍然没有掌握。这一点,也是我们以后再使用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即是我们教研组准备这节课的一个过程,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批评指正。
第三环节:听课教师发表意见
(1)卓国诚老师:
本节课是在继光高级中学“探索新模式,讲究实效”教学周上的一节展示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自然语言的魅力讲得比较透彻,讲究实际。
最后的环节,也就是课堂小结部分,若让学生自己总结,则会更加精彩,而且吴老师的小结讲得稍快了点①。另外,在这节课中,吴老师提出了变量这个概念。但什么是变量,学生还不是很清楚,是否可以把变量放在以后再讲。如:Y←Y+1,Y←Y-1,这个地方学生会模糊,其实可以改成自然语言,则效果会更好②。
(2)曹恒一老师:
我们以前讲解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时,总是浅浅地带过。今天的课却把这个大家避开的问题放在首位,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中的课堂评价时间恰到好处,题目难易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3)尤佩芬老师:
课堂节奏掌握到位,最后的学生活动特别好,学生发现回答错误,立即就可以更改,效果达到。
(4)陈文勤老师:
最后的评价,学生反复修改,直到理解为止,这是一个特色。在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环节中,吴老师例子取得好,优缺点讲解到位,这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后设计的教学思路。
(5)潘晓蔚老师:
吴老师上课语言幽默,学生容易理解。
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环节,吴老师取了一个“打电话”的实例,但好像这个实例并没有结束状态,是否可以再思考一下。或者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因为打电话的过程中还接触了一些判断过程,在这节课上讲解,与教学目的有所冲突③。另外,学生活动环节结束后,教师是否可以做个小结,针对多数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道题的解题关键在什么地方。下次学生再碰到这类题目就会有所注意④。
(6)冯聪老师:
听了吴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知识点可以这样处理。这对我们自己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
在比较三种算法的描述方法时,吴老师前面两个方法用的是同一个实例,但第三个方法换了一个实例。若都采用同一个实例是不是会更好⑤?另外,本节课的小结讲解的太快,听课老师还没有从刚刚精彩的学生活动中回过神来,吴老师就已经将小结叙述完了。这个也许是由于时间不够的问题。最后一点,在讲到流程图的图形符号时,吴老师重点描述了各种图形符号的入口数量和出口数量,而且,这个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发现也是作为“教学难点”来设计的,这个是否有必要?
——解释:我们之所以将流程图图形符号的入口和出口数量放在“教学难点”中进行分析,是因为在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发现,这个是我校学生错误最多的地方之一。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接下来的教学,我们要重点分析流程图的结构。流程图的特点之一是每个模块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若在分析基本图形符号的时候,不把此类问题讲解清楚,势必会引起学生今后学习的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在当初设计教案时,就将此知识点划分到“教学难点”中去了。
(7)黄军利老师:
本节课的亮点在“学生活动”环节,比较大众化,学生容易操作和自我评价。
在讲到“自然语言容易产生二义性”时,学生的互动较少,吴老师可以再发动一下学生⑥。
(8)黄小媚老师:
“学生活动”环节,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个误区,吴老师应该反馈一下,效果会好点。另外,在“自然语言容易产生二义性”环节,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避免或改变二义性的途径上,否则整个环节会显得累赘⑦。
(9)陈予励老师:
从今天的评课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在无私奉献着,教学内容、手段、方式等都有改进,并且感觉“后生可畏”。本节课开始一段时间,本来觉得自然语言讲的太多,但通过现在的评课,觉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说,很有必要。
“学生活动”环节结束后,吴老师没有反馈,这是一个硬伤,以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10)王苇老师:
从生活小细节中发现问题,拓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吴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且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强,能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反馈,说明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越来越趋向成熟。
结语:教研组总结评课活动中,各位听课老师提出的相关意见:
- “打电话”的实例应该简单化,否则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违;
- 在“自然语言容易产生二义性”环节,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避免或改变二义性的途径上;
- 变量在本节课不应出现;
- 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分析时,可以举同一实例进行相互比较;
- 流程图判断框的出口问题上,要指明每次起作用的只有其中一个出口。
- “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反馈学生解题过程和出错分析;
- 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结;
- 学生整节课互动较少,可以再发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