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
傅承洲
众口一词,《西游补》作者为董说。但现存《西游补》的最早刊本——明崇祯年间嶷如居士序本[1]却署“静啸斋主人”,卷首《西游补答问》亦署“静啸斋主人识”。排除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来考知《西游补》的作者,应该先弄清静啸斋主人是何人。
海外学者曾永义先生说:“《西游补》卷首有静啸斋主人之‘答问,其第二则云:‘问:《西游》旧本,妖魔百万,不过欲剖唐僧而俎其肉,子补西游,而鲭鱼犹迷大圣,何也?’明为作者口吻,故‘静啸斋主人’,当为董说之别号。”[2]静啸斋主人为《西游补》作者,有署名为证,不必赘述。曾说静啸斋主人为董说,是先肯定《西游补》作者为董说,然后反推而来的。这样考证作者,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们发现,静啸斋主人不是董说,而是董说的父亲董斯张。静啸斋是董斯张的室名。他的著作多以静啸斋命名。如《静啸斋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董斯张,字遐周,乌程人,国子监生,有《静啸斋集》。”冯梦龙《太霞新奏》卷十云:“遐周绝世聪明,其所著《广博物志》、《静啸斋集》,俱为文人珍诵,惜词不多作。”还有《静啸斋存草》、《静啸斋遗文》、清汪曰祯《南浔镇志》、近人周庆云《南浔志》均有著录。以室名作书名,为古人通
例。静啸斋又是董斯张的别号。《太霞新奏》卷七收有冯梦龙的散曲《怨离词·为侯慧卿》,曲后有附评:“静啸斋评云: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郁陶集》。如此曲,直是至情迫出,无一相思套语。至今读之,犹可令人下泪。”《太霞新奏》成书于天启五年,董说时年六岁,不可能去评冯梦龙的散曲。这里的静啸斋当为董斯张无疑。董斯张是冯梦龙的好朋友,冯梦龙曾作散曲《为董遐周赠薛彦升》;董斯张曾参阅冯梦龙的经学著作《麟经指月》。也只有好朋友,才会知道冯梦龙的私事。冯梦龙在这里直接用静啸斋作为董斯张的别号,古人室名别号并不分得那样清楚,混用十分普通。沈自晋说:“前辈诸贤不暇论,新词家诸名笔如临川、云间、会稽诸家,古所未有,真似宝光陆离,奇彩腾跃。及吾苏同调,如剑啸、墨憨以下,皆表表一时。”[3]剑啸阁、墨憨斋分别为袁于令、冯梦龙的室名,这里却当别号用。在室名的后面加上“主人”作为别号,更是司空见惯。冯梦龙又叫墨憨斋主人,汤显祖叫玉茗堂主人。董斯张署静啸斋主人,只不过采用了当时人们常用的署名方法。
既然静啸斋是董斯张的室名,静啸斋主人是董斯张的别号,那么《西游补》的作者只能是董斯张,而不可能是董说。在我们这个重孝道的礼仪之邦里,儿子应该避父亲的名讳,而不可能用父亲的别号,古今也没有子用父号的先例。更何况是在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小说上署名。
有材料可证,董斯张确实写过小说。董斯张死后,他的好友归安闵元衢曾作《祭董遐周文》,祭文写道:“兄之家事,洊以文名,兄尤早振黉序,使无文园之病,将荷宗伯、给谏两公之绪而益光大之。假使伏生之年,其所著诗文以迄稗官,未知与用修、元美孰多,而乃月犯少微,偏应吴中也。可胜悼哉!”[4]“稗官”即小说。现存文献著录董斯张著作共十几种,却无一可称“稗官”。原因很清楚,古人轻视小说,未予著录。明人冯梦龙、凌濛初所著
‘“三言”“二拍”,在正史、方志中,亦无著录。此处“稗官”当指董斯张所作《西游补》,因为我们尚未发现董斯张作有其他小说。闵元衢是董斯张的好友,董斯张生前,闵氏曾参与其著述活动,《行笈日涉录》云:“叔高祖遐周先生,晚与同郡闵康侯、子京兄弟共纂《吴兴备志》,成于天启中而先生即世,草稿粗具,几于失次,族叔迎年先生为之整齐而手录之,可谓贤矣。”[5]康侯为闵元衢字。董斯张死后,闵氏又参与整理刊行其遗著。《行笈日涉录》又云:“《吴兴艺文志》六十三卷,遐周先生汇编。自六十四卷以下韩圣开续成,六十五、六卷即录遐周先生文与诗之关涉吴兴者。六十七卷至七十卷闵康侯又为之补遗,始自汉献帝诏,至遐周先生诗余终焉。”[6]闵元衢应见过董斯张的全部著作,祭文所述亦当属实。
从董斯张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爱好来看,他比董说更具备写《西游补》的条件。董斯张,字遐周,乌程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卒于崇祯元年,终年四十三岁。卒年有董斯张之孙董裘夏《遐周先生言行略》的记载:“先生晚病足,杜门著述,体清羸,自为《瘦居士传》行世,辑《吴兴备志》未竟,崇祯戊辰八月廿四日卒,前一日犹兀兀点笔也,年仅四十有三。”[7]
生年是我们推算的。董斯张生活在晚明最昏庸的万历、泰昌,天启年间,于腐败的政治感受最深。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贵的家庭,祖父董份官至礼部尚书,父亲董道醇为南京给事中,长兄董嗣成为礼部员外郎,三兄董嗣昭为礼部观政。一家三代四进士,均为京官。“世贵显,豪富冠东南”。[8]可到董斯张时,董家政治上失势,家庭衰落。董份因“奏言天神无两格之礼,请罢一切秘祷,需次揆席,忌者间之,夺职为民。”临终时,遗嘱“毋书吾故官,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足矣”。[9]可谓含愤而死,死不暝目。时万历二十三年。董道醇先父而卒。董嗣成万历二十年为争国本,触怒昏庸的神宗皇帝,“坐以出位妄言罪削籍去”。[10]“愤懑构痞疾,顷之祖亡,哀毁亦卒,年三十六”。[11]。董斯张晚年还作诗纪念这位长兄,题为《亡兄伯念仪部壬辰以争国本被放三十二载矣,兹得尚宝卿之赠,感泪交集,成长句二章》。董嗣昭,“年二十一,举乙未进士,礼部观政,仅五十日殁于京邸。”[12]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这一年,可以说是董家的一个转折点,一家祖孙三人,卒于同一年,小的年仅二十八岁。董家有如从天堂一下子跌到地狱。这年董斯张十岁,亲眼目睹了家庭里发生的一切,其家庭变迁、生活经历和后来的小说家曹雪芹很有些相似。家庭的失势给董斯张前程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祖、父、兄是三代四进士,可董斯张连个举人也考不中,长期贫病交加,在读书、著书中排遣自己内心的愤懑。这种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为他创作《西游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西游补》中,借用神魔小说的形式,“讥弹明季世风”,[13]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荒淫无耻的皇帝,唯唯诺诺的大臣,丑态百出的考生以及残害考生的科举制度。这与他在独特的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愤世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家庭发生变故时,董说尚未出世,没有这种生活经历。《西游补》刊于崇祯十四年,时年董说二十二岁,实则二十一周岁。而《西游补》的创作应在崇祯十四年之前。董说如此年轻,涉世未深,对明代社会不可能有如《西游补》那样清楚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即使认为《西游补》为董说所作的人,也为此感到疑惑,说此书写于清朝。崇祯年间,董说正忙于科举,无暇作此闲书。虽说他后来焚应制文,弃诸生,绝意科第,那是明亡以后的事,与民族情感有关。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准备考试,一个正忙于科举的人又写讽刺科举的小说,似难统一。象吴敬梓也写过讽刺科举制度的小说,那是在绝意科第之后所为。
董斯张爱好通俗文学,曾写过散曲,《太霞新奏》卷十收有他的套曲《赠王小史》。他又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关系密切,不会少读通俗小说。《南浔志》卷四十九收有董斯张的长篇叙事诗《旌志诗》,该诗有人物,有情节,很有一点小说的味道。而《西游补》则是“诗歌、文辞、时文、尺牍、平话、盲词、佛偈、戏曲无不具体。”[14]
当为董斯张这样的熟悉各种文体的人所作。而董说在二十五岁之前尚未作过诗,他说:“我少未尝为诗,为古文辞。”[15]《南浔镇志》说得更具体,董说“少未尝作诗,酉戌以后始为诗。”“酉戌”,或为乙酉、丙戌之省称,或为丙戌之误。董说《丰草庵诗集》有编年,最早的诗作于丙戌年。据《自序》云“甲申、乙酉诗歌一编,误以为应制文,俱焚焉。”即使甲申始为诗,董说已二十五岁,在《西游补》成书之后。我不相信,一个未尝作过诗的人,能写出开篇就是诗的《西游补》,更不用说作词曲了。
使人们相信《西游补》为董说所作的主要根据是刘复发现的董说诗《漫兴十首》之四,该诗出自《丰草庵诗集》卷二,作于庚寅年。诗云:“西游曾补虞初笔,万镜楼空及第归。”自注曰:“余十年前曾补西游,有万镜楼一则。”这一条材料似乎与《西游补》的署名相矛盾,实则可以解通。我以为董说所说的补西游,当指他整理、修订《西游补》而言。《西游补》刊于崇祯十四年,董斯张卒于崇祯元年。董斯张生前贫穷,好些著作无钱付梓,都是他死后由朋友和董说整理刊行的,有些著作尚未完稿,也是别人续完的,前面提及的《吴兴备志》就是如此。《吴兴艺文补》“首题乌程董斯张遐周汇编,闵元衢康侯参辑,韩千秋圣开增定。有崇祯六年吴兴郡守陈以诚序,崇祯壬申朱国祯、韩敬二序。又有西吴韩昌箕仲甫纪事一篇。不肖孤董说刻。”[16]《吴兴艺文志》就刻于崇祯六年之后,由他人增订,董说刊行。崇祯六年,董说年仅十四岁,《吴兴艺文补》的刊刻时间不可能太早,或许与《西游补》的刊刻时间接近。《西游补》的成书、刊刻情况当与《吴兴艺文补》类似,董斯张生前写成《西游补》,或未完稿,没有付梓。死后董说长大成人,将它整理、增补刊行,并署上董斯张的别号。
《西游补》是我国小说史上一部重要的神魔小说,自
鲁迅先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甚高,现在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但对它的作者尚无人作深入探讨。我们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愿与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一起,把它彻底弄清楚。
[1]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谓明崇祯刊本“首癸丑孟冬天目山樵序”,误。天目山樵为晚清张文虎别号,张序系后来刊本所加。
[2]曾永义《董说的“蜻鱼世界”》,见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沈自晋《重定南词全谱凡例》,见《南词新谱》,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4]见周庆云《南浔志》卷四六。
[5]转引自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九。
[6]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九。
[7]转引自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三五。
[8]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一二。
[9]光绪《乌程县志》卷一四。
[10]周庆云《南浔志》卷一八。
[11]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一二。
[12]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一二。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4]《续西游补杂记》。见《西游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丰草庵诗集自序》,清刊本。
[16]
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九。
(原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