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研讨会(转载)
(2019-04-03 21:55:38)| 分类: 学点是点 |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研讨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1ab4230102x76c.html
5月18日——5月20日,在淄博桓台实验学校举行了“山东省小学语文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研讨会”。三天共18节课,散文、故事、古诗文、诗歌、小说,五种文体,每种文体选了三到四节课,然后是教学论坛(其实就是说课、评课)。
会前,李家栋老师进行了发言。提到了本次会议的目的,一是关于语文教学三个方面的思考:二是展示交流分享各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果;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从课标中的三方面着眼(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是如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课程的基本理念、特点;课标中三个学段都有关于不同文体的学习。三是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讲课的老师都是35岁以下的)。
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听课:
一、语文课程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二、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如何有所取舍?教学要求如何把握?教学方式如何把握?
三、语文课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为中心?
四、优秀青年教师的共性特点是什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一、散文教学。
四节散文教学分别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心田上的百合花》《槐乡五月》《白鹭》,分别为游记散文、托物言志、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基本涵盖了小学散文的种类。其中第一节直指写法,第二节直指文本形象,第三节直指语言,第四节则通过对比,体会散文的写法。
(一)第一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什么是游记散文?如何学游记散文?总结出学习游记的方法:游程、见闻、感受。
然后让学生找游程,看作者有哪些见闻、有怎样的感受,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
第一板块重点交流游程:结合简易图理清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指名交流后思考,作者怎样把游程表达清楚的?抓住了文中“出……到……过了……”“入山大约五公里”等,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把游程表述的清楚、连贯。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着示意图说游程。
接着用“作者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一部分?”过渡,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了孔隙部分,先感受孔隙的特点,再分析作者如何写出空隙窄小的特点的?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详写孔隙?练习读出特点,最后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练习说出空隙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学法:“找特点——抓词句,如何写的——读——以游客身份练习说话”,后面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段落。至此,课堂结束。
【这堂课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了游记散文的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比较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学过本文,学生能学到一些游记散文的写法,因为本单元的习作就是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物,很多学生对游记写不太好,不是写成流水账,没重点,就是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游程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如何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的杨光涛老师执教的《白鹭》一课。这节课教师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着眼于学生的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散文的特点,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散文?本文有如下特点:1.典型地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散文意象(文人出世与入世的那种内心挣扎);3.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动静结合,排比等)。】
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回顾:课文写了白鹭的哪些方面?先写了外形、觅食,接着写休憩,最后写飞翔。点出这是一篇动物抒情散文。想一想:抒情散文怎么学?知道“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中最想告诉你的话。让学生自己去找。学生找到了开头、结尾的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接着出示:
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让学生认识到首尾两句饱含感情的赞美的话,就是抒情。
【这个图示的出示,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安排,而且让学生找到了中心句的一般找法。的确很有必要。】
2.围绕文眼“一首诗”精读课文,白鹭是一首怎样的诗?
出示自学导航:找到体现诗的地方品读,你读出了白鹭是一首怎样的诗?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学生自读学习后交流。每一部分都运用了“读语段——品语言——悟写法”的方式学习,并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自己的感觉。
3.认识散文特点。
(1)作者四方面材料的安排,有什么紧密的联系?指名学生交流。(2)通过对比体会散文的特点。
引入不同文体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
小说
最后一头战象 所写材料
记叙文 金色的脚印
……
抒情散文 白鹭 ……
【此处先让学生结合本文体会散文材料的安排特点,再通过对比,发现本文的四部分内容可以交换顺序,没有紧密的联系,散文的选材自由,这叫“形散”。再回到文眼,无论怎么写,都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眼),这叫“神聚”,比较轻松地认识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法选择比较恰当,学生的学习自然生发。】
4.总结抒情散文的学法。
找一找 找文眼
读一读 体现文眼处
品一品 品语言 感悟语言美
悟一悟 写作方法 写作特点
二、故事教学
三、古诗文教学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导入,解题。
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出示自主学习单:七言律诗特点;结合注释,读说诗句意思;背景资料:这首诗在(
)情况下写的,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学生按顺序汇报,教师随机指导重点部分:如“妻子”的古今不同意思;最后两句,返回家乡的路线(出示路线图),知道这段路程要1000多里,要走半个多月,这里还没有回故乡,这是作者想象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思乡、喜悦、爱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联系背景也很重要。指名说背景。
4.练习朗读,读出作者的感情。
5.过渡:学习一种学古诗的新方法——借助点评。
(1)出示王嗣对此诗的评价:“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他人决不能道”让学生结合点评,画出喜处。
(2)交流:从第一句开始,依次总结:喜从天降、喜极而泣、喜上眉梢、欣喜若狂、喜不自胜、喜欲还乡、喜绘归途。
(3)出示杜甫诗句,体会战乱带给他的悲痛,更好地体会他的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充分体会他的悲痛,能更深地理解他此刻的喜跃之情。配乐朗读。
6.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出示:纯无妆点,意朴愈真。诗中“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写的是地方名,身边人,普通物,平常事。感受杜甫诗的特点。
课前,班级诗词大会,出示图画,猜诗句。
1.导入,解题。
2.初读。
练习朗读——读流利。正音并理解:朝雨、客舍、更尽——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
3.逐句理解,朗读。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借助想象理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1)读出你看到的画面
第一句:从哪里看出“小雨”?“浥”字湿润,尘埃落地,空气清新;“客舍”?“柳色新”?什么感觉?读出你的感觉。【反复诵读,体会其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出示资料:关于柳的含义,含有“留”之意,出示诗中写“柳”的诗句。依次朗读。【抓住诗中的意象“柳”,补充同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写柳的诗句,充分感知。】
第二句:在阳关又怎么送别?这酒中包含什么感情?
读诗句,画出地名。出示地图,配乐解说阳关以西的环境,并出示岑参描写边关的诗句,感受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想象作者此时的心情,会说什么?反复引读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配乐读背全诗。此时,还有深情的杨柳吗?还能喝到饱含亲情的酒吗?有的只是情。因为有情,才会代代相传,因为有情,才会有曲目《阳关三叠》(播放)
读王维的送别诗《山中送别》并简介,感受独特的送别文化。
【修老师的这节课,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的言简意丰。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抓住了两个意象:柳、酒。但却如一张大网,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送别的画面。简约而又自然。三条线,最终走向了一个点。首先是方法线。在诵读中感受诗意,想象画面。解释题——读诗文——想画面——悟诗情。其次是情感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朗读。一层是读通诗句,二层读中想象,读出诗中之景,把平面的静止的文字,变成一幅图画,有人有景有色。三层读,以读入境,读出诗中情,抓两个意象:柳(留之意)酒(包含不舍、祝福)。再次是文化线。教师抓住诗中的字字句句,营造了一个文化的场。使学生对诗的认识由诗的字面到画面,再到情面。最终升华为对古代送别文化的认识。】
【四节课都体现了古诗文教学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古诗文一般的教学方法的指导:
1.关于读的指导。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再想象画面读,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再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融情于诗文,读出感情,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2.音乐在古诗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效果很好。体现了古人说唱、吟诵的特点。
3.恰当的补充、拓展,开阔了视野,丰厚了语文的内容,丰富了内涵。以文本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境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和古诗文的教学有很多方法是一样的,比如:读出情感、节奏,想象画面读等。这里借助枣庄刘艳萍老师的论坛发言来总结几点:
寻美——儿童诗教学的应然之举。
1.读通,感知诗歌的韵律美。诗歌不是思想,而是将声音神圣化。
2.读熟,发现诗歌的凝练美。
3.读厚,想象诗歌的画面美。朗读是想象的基础,也是对想象的升华。
4.读美,感受诗歌的精妙美。
5.读远,传递诗歌的情感美。
(1)感悟中心,揭示美好。感受诗歌告诉我们什么?发现段落关系,揭示美好,读出美好。
(2)想象创作,表达美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课外阅读,传递美好。
五、小说教学。
(一)导入,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文本。抓住细微之处,感受严监生的富有。
1.默读,画出严监生有钱的句子。2.交流:
学生找到了“诸亲六眷”“两笔银子”“还有”“奶妈”“请郎中”等词句,看出有钱。
教师补充:到底多有钱呢?出示原文介绍。充分认识有钱。
(四)抓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1.配乐出示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教师动情朗读。这场景特别吗?特别在哪儿?(伸着两个指头)
“一声不倒一声”用什么词来形容?(奄奄一息 病入膏肓)为什么不死呢?
2.屋子里点着一盏灯,挤满了人,什么感觉?阴森森,人影绰绰。“总不得断气”为什么呢?
3.一般临死前,有钱人会做什么?会想什么?严监生想的什么?
两茎灯草耗的油值多少钱呢?(两三文)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说说理由。【这里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严监生不是节约,而是吝啬,该用的也不用。巧妙纠正了刚开始读时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
4.体会写法。吴敬梓为什么这样写?特别处很多,为什么不在前面写?体会小说设置悬念、抖包袱的写法。
5.重点品读他的两个招牌动作:伸指头、摇头
(1)师生配合演文中的对话。学生读文字,教师表演动作。
评:老师演得好,还是吴敬梓写得好?重点突出:狠狠地摇,指得更紧了。
联系二侄子的话,体会:为什么这一次摇得最猛烈?(因为二侄子说到了银子,他以为二侄子惦记他的钱)齐读描写这两个动作的句子。
(2)再演,这次要想象严监生每一次想说什么?
生读,教师做动作,指名交流:我在说什么?
(3)我该称赞你们,还是佩服吴敬梓呢?再次体会小说语言的魅力。
(五)拓展。
【这节课,张老师设计得非常巧妙,从严监生的有钱,到他临死前始终不肯咽气,再到和一般有钱人临死前的不同表现,可谓处处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逐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人物的形象愈加鲜明,呼之欲出。严监生的财产以及两茎灯草所耗的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认识到了严监生的吝啬,而不是贪婪,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巧妙而深刻。整堂课,张老师的语言简练而幽默,不时博得学生和台下老师热烈的掌声,大气而又厚重,娓娓道来,令人钦佩。】
六、总体的学习感受:
1.都能注意体现文体特点。每一种文体都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们都能做到有所取舍。抓住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引导。比如:《送元二使安西》就抓住了两个意象“柳、酒”反复品读感悟。《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抓住了表示游程的顺序的词语和感受最深的孔隙部分教学。使文本教学体现文体特点,又不囿于文体。使每一篇课文有共性也不失个性,把握得很好,这是我们原来感觉比较难的地方。
2.朗读仍然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仍然是由朗读走向更好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和朗读层次的指导上,都很有功夫。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层次逐步提升。
3.充足的准备。各种相关资料的补充,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是对学生视野的开阔,让学生更加喜爱文本,更愿意读,读得更好。这和我们原来越是分析,学生越不愿意读了,是截然不同的。
4.关注语用。不管什么文体的教学,其实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从文体出发去学习文本的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同时又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语言,更好地学好一类文体,写出同类文体的文章。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先了解游记散文就是记录游程,写出见闻和感受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到文中看作者的游程、见闻和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游程、见闻和感受的?这样就落实了学是为了用的目标。
5.但也有的课以为太过于注重文体,过于注重它的工具性,而减弱了或者没有较好地体现出人文性。我想这可能是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或者与编者选文的思考是不相符的。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表达他怎样的情感?这是我们在学习之初就要体会的。带着“情”去学习,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学得更专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