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谈“言”“意”关系
——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收获三
庄子的道家学说,对语文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言”“意”
关系的主张。
庄子认为,“言”可以传达“意”,但不能完全地传达;从表达来讲,要考虑到“言不尽意”。《天道篇》云:“书不过语,语有所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书上所载的不过是语言,语言确实是有其可贵之处;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所表达的那种“意”。“意”有其所统领,即“道”,统领“意”
的“道”是不可用“言”来表达的。庄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道是既不可言论,也不可意致,只能得之于言意之表;第二,言和意是有差别的,言是不能尽意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但语言并不等于思想。言和意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庄子揭示了言意矛盾,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庄子认为,言既然不能尽意,那么就不可拘泥于言,而应通过言去捕捉意;从接受者来讲,要“得意忘言”。《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意思是:捕鱼的竹器是用来捕鱼的,捕鱼的人们得到了鱼也就忘记了捕鱼的竹器;逮兔子的工具是用来逮兔子的,逮兔子的人们得到了兔子也就忘记了逮兔子的工具;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读书得到了语言表达的意思也就忘记了表达意思的语言。这是说,意比言更重要。“语之所贵者,意也”,“言者所以在意”,因此,读书只要能得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就行了,可以不管书面语言。庄子“得意忘言”论,是从读者来讲的。如果从一般读者来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或掌握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对于学习语言文字的学子来讲,就不一定全有道理。学子学习语言文字,一要理解书面语言表达了些什么,二要理解书面语言是怎样表达的,借此培养学子的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言”“意”关系是文章学和语文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而,后世很注意“言”“意”关系的研究。后世语文教育中的言意理论,早已大大超过了庄子论述的范围,但追本求源,应该说是由庄子开其端绪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