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配“急救利器”还须会用、敢用

(2020-12-17 08:28:16)
标签:

时评

杂谈

    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省政府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1215日,省、市红十字会在即将开通的太原轨道交通地铁2号线(一期)沿线站点配置 AED 这一急救利器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23个地铁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太原晚报》1216日)

    被称为急救利器AED,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场所的标配。不过,除了有工具可用,还要有人会用、敢用,让其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猝死的可怕在于,往往毫无征兆,且若不能在几分钟内及时抢救,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SCD)的人数估计为54.4万人。如果AED能够成为标配,每年至少有27万人可以得救。可见,虽然其价格不菲,但完全值得和必要,配备程度往往也是一个城市应急保障能力和发达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作为人流量极大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站点往往是首批配置AED的场所。在急救车5分钟内难以赶到的公共场所,一旦有人发生意外,在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病患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无疑将极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发达国家,它的价值已经被充分认可,平均每10万人配置的AED在两百台以上,而我国的普及率还较低,如今正在迎头赶上。

    然而,就像媒体不断呼吁,很多人依旧对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感到陌生一样,对AED不了解、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也不容小视。在地铁站点,往往有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但在公园、影院等地发生意外,未必有专业人员能够及时赶到。这意味着,普通人能否正确使用,决定了神器的最终威力大小。所以,加强相关技能的普及也应提速,不仅让硬件成为标配,技能也当如此。如果意外发生时,一边有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边有人立刻去拿AED设备,成功率显然更高。

    再好的工具,也要人来操作。面对不能等的意外,陌生人敢不敢施救,是否因担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选择避而远之,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这方面,杭州做出了探索。上个月,《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发布,专门设置了好人条款,对善意救助者进行责任豁免,免除了救助者的后顾之忧。这种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对相关细节进行明确,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举措。

 

    有工具、有能力又无后顾之忧,多措并举定会让更多生命被挽回,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