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杂谈 |
几乎百分之百被发现的概率、严厉到肉疼的处罚,使得极少有烟民敢在高铁上以身试法——即使瘾再大,也会因“不值得”而选择忍耐。试想一下,倘若高铁没有这样的硬件配备和技术设计,仅靠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否起到类似效果?普通列车上呛人的烟味,就是最好的回答,因为列车工作人员几乎不会主动干预。进一步说,完全敞开式的区域,根本不能称为“吸烟区”,也正因为有了“吸烟区”的标识,不仅难以达到减少二手烟伤害的目的,反而起到了“此处可以吸烟”的鼓励效果。由此,才会让绿皮车成为众多交通工具中奇葩式的存在。
高铁自有其特殊性,但公共场所禁烟不应有例外,即不能因为危害相对较小就法外开恩。这既是国际通行的原则,也是法规的明确要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都明文规定,公共交通工具上禁止吸烟。
少一些理由和借口,多一些对生命和规则的敬畏,控烟的步伐也许就会更快些。高铁能做到的,普通列车同样也能、也必须做到,即拿出“零容忍”的决心去控烟,早日让更多人免于受到二手烟的伤害。
前一篇:宠儿迭戈,永远不阿
后一篇:“专户监管”让购房者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