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时评教育 |
关键在于,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择校冲动强烈,只因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好学校必然带动学区房价格的畸高,加上中心城区内鲜有新盘供应,天价学区房的出现并非偶然。相比过去,“多校划片”只是降低了进入好学校的概率。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如果不买学区房,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与其百分百不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不如放手赌一把。
可见,“多校划片”只是抬高了择校的成本,由价高者得变成了“价高者可能得”。表面上看,很多经济压力较大的家长可能因“不确定性”而放弃购买学区房,但不确定性本身也会带动价格的回落,两相抵消,很难根本上扭转择校热的局面。
追求公平没错,就近入学也没错,错在家长的择校冲动?其实,真正的根源在于现实给了家长择校的动力——为什么不同学校差距如此之大?一方面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巨大,一方面却嚷着就近入学、抑制择校,这不是让大家认命么——住在没有好学校的地方就活该?就该为择校热降温做出牺牲?只要教育资源分配,这种集体性焦虑便很难消失,也一定会有人愿意为孩子的教育透支自身的生活质量,哪怕努力了也未必有结果。
显然,不从供给侧解决问题,老在需求侧动脑筋,怎么改革其实都是缘木求鱼,甚至不排除找关系、递条子这样的招数重出江湖。就像单纯以早放学、降难度的手段减负,而评价标准却不变,其结果只能是家长纷纷将孩子送进辅导班补课,学生和家长负担反倒越来越重。
让师资流动起来,让资源均衡化,如此才能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就近入学,从而让学区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