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2018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全市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初见成效。统计数据显示,9月1日至24日,太原市环境空气中
PM2.5 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4%,在169城市中排名第二; PM10
平均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7%,在169城市中排名第六;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1%,在169城市中排名第十。(《太原晚报》9月26日)
进步速度能在169个城市中排名前十,可谓成绩斐然、难能可贵。我们只管呼吸,空气质量自有人替我们尽心守护。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好,也该成为常态。
实话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太原的空气是糟糕的。尽管有预警和机动车限行等措施,依然不尽人意。以今年为例,无论是前八个月,还是8月份,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太原的排名都在后20位。随着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以及环境治理力度的明显加大,优良天数不断增加,这的确是事实,但排名的尴尬现实告诉我们,这远远不够,太原进步的速度还是太慢了。4月17日,在央视对山西三维集团违法排污现象进行报道后,震撼与反思达到顶峰,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污“百日行动”在全省打响。
知耻而后勇,唯有壮士断腕,方能攻坚克敌。通过建立对账销号制度、紧盯重点问题整改、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等措施,对违法排污行为形成了极大的震慑。“百日行动”期间,按日计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移送公安等四类典型案的查处数量是前4个月总和的7.39倍,罚款金额是前4个月总和的1.3倍。
“百日行动”之后,太原又开始了蓝天保卫战的攻坚行动,针对运输车、工业企业、工业炉窑等九大方面展开定向突破,由此才能取得如此令人振奋的战果。黑名单制度、工业提标、全市联动……通过靶向攻坚、精准施测,太原的空气质量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相比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这背后积累的经验教训显然更加宝贵,说明太原已经抓住了污染的“牛鼻子”,只要持之以恒,便能攻无不克。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环境问题,绝不只是打造绿水青山,更是经济结构、行政效能、营商环境的某种折射。简而言之,蓝天碧水是健康和宜居的需要,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过程中的“小目标”,是一个城市的硬件,也是软件。事实证明,无论是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还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弯道超车,没有宜居的环境是不行的,更离不开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营商环境。因此,绝不能让环境成为制约太原发展的短板。
初见成效,可喜可贺,却远不到欢庆的时刻。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持久战,容不得丝毫懈怠,因为美丽山西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尽头。
加油!太原。再出发,去收获更多的捷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