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性侵须警惕“熟悉的陌生人”

(2018-09-20 08:26:15)
标签:

时评

教育

杂谈

     918日下午,北京通州区人民法院召开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未审庭”)成立五周年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过去五年辖区内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情况。据通州法院副院长朱长军介绍,该院未审庭自20135月成立至201712月以来,共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案件1710件,在未成年人遭遇的性侵案件中,有六成系熟人作案。(《北京青年报》919日)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父母常用这句话来告诫孩子,以减少他们遭遇侵害的可能。然而,数据表明,至少在性侵案件中,熟人并不比陌生人更安全。保护未成年人,尤须警惕“熟悉的陌生人”。

    “六成系熟人作案”,通州区法院的这一数据也许令人震惊,但绝非一时一地的孤例。此前也有统计显示,女童的性侵案中,七成以上是熟人作案。可见,同学、邻居、父母朋友、甚至是老师和亲戚,更有可能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而这些熟人,又恰恰是被疏于防范的,这就让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危险境地。

    诚然,熟人并没有那么可怕,毕竟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极低,不过一旦发生,就可能会毁了未成年人的一生。一方面,整日往返于家校之间,未成年人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并不多,并且现在的孩子都在父母教育下高度警惕陌生人,所以陌生人想要得逞,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父母往往对熟人不设防,经常将孩子托付给熟人照看,而未成年人往往又缺乏应对能力,所以一旦熟人动了坏心思,往往难以挽回。

    更可怕的,则是熟人作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首先,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未成年人即使遭遇性侵,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时还以为是“做游戏”;其次,在恐吓和“给糖果”等伎俩的威逼利诱下,未成年人很少主动告发,因此即使侵害多次发生,监护人也不容易察觉;最后,相比于陌生人,被熟人侵害后,未成年人更加无法面对,有些还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也有过错,否则熟人怎么会瞬间变成坏人?  

    数据冰冷,教训惨痛。父母们是时候改变观念了,既不要将孩子轻易托付熟人,更要教会孩子提高警惕、如何应对以及怎样脱身。陌生可能危险,但熟悉也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未成年人性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防范意识,如此才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