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杂谈财经 |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阿里打假的掌舵人郑俊芳,在日前《人物》杂志的年度面孔评选中,获选“年度创变面孔”。2017是阿里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这都与郑俊芳息息相关。(金融界1月29日)
在阿里内部被誉为“灭绝师太”的郑俊芳,之所以能够获得《人物》杂志的年度致敬,关键在打假打出了新高度,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绩。《2017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共有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如果仅是如此,尚不能成为突破性地进展,毕竟“春风吹又生”是互联网时代假货的一大特色,其革命性地进步在于“创变”:通过线上线下合作,去年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显然,唯有给制假售假者以重创,才能将这条产业链连根拔起。治理网络谣言同样如此,旧的谣言不断重生,新的谣言花样百出,以至于很多人正在远离朋友圈,既是对垃圾信息的不耐烦,更是对谣言传播屡禁不止的无奈。“塑料紫菜”“肉松是棉花做的”……此类网络谣言为什么能够破坏力巨大?除了常识欠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以外,更大的原因是网络传播生态的恶化——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且多数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如果传谣几近于零成本,且可以因大量转发而获利,自然就会孕育出强大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舆论生态便会遭到破坏。
现实已反复证明,若不能让逾越底线者付出应有代价,环境很快就会恶化,甚至形成法不责众的尴尬景象。在此意义上说,网络谣言治理应当吸取阿里打假的经验,快速反应、严惩越界者,并通过线上线下合作彻底打掉以假牟利的组织和个人。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作为国人网购与社交的最大平台,治假是互联网巨头必须迈过的一关——能力已无需怀疑,成败的关键就在诚意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