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能治百病,国家食药监总局系统却查无注册证编号;出厂价2200元左右,卖给老人却高达278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产品,却引得老人趋之若鹜,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养老钱,甚至不惜因此与子女翻脸。(《新闻晨报》3月9日)
老人买保健品、医疗器械上当受骗的新闻,几乎天天见诸全国各大报端,无论城乡,无论几线城市,区别恐怕只有技术含量的高低。
手段可换,核心不变,就是夸大宣传,甚至无中生有——有病治病,无病延年。骗子五花八门,为什么老年人是重灾区?甚至毫无抵抗力?
因为需要——骗子能给的,其他人虽然也能给,但从来都很吝啬。大体来说,老年人有两项不同于中青年人的需要:一是减轻病痛和减少死亡恐惧的需要,二是排解孤独和感受温暖的情感需求。
人老了,各项身体机能都在退化,相比身体上的力不从心,精神上的绝望感更为明显。怎么能不生病?如何能根治病?这些年轻人很少考虑的命题,老年人几乎每天都在想,因此尤其关注有关养生的内容。这时候,精心包装过的骗子便对症下药,无论是发达国家人民正在吃的,还是老中医不慎泄露民间的秘方,都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包治百病”一听就是骗局,老年人为什么就信?科学常识不足是一个原因,防范意识不够也是原因,毕竟在他们年轻时骗子还很低级。然热更重要的,恐怕是“宁信其有”的心理在作怪。传播学规律证明,涉及到切身威胁的事情极容易被谣言裹挟,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宁信其有”——即使吃了没用,保健品也没有坏处。一边是“包治百病”的好处,一边是至多白花点钱的坏处,是否相信的成本明显不对等,所以保健品在老年人群中大有市场。骗子看中的,也恰是这一点,虽然老年人不是最有钱的群体,甚至是日常消费最低的群体,但多数人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健康长寿,所以消费点非常集中,投其所好的产出也很大。
骗子的另一手更加厉害,做你的孝子贤孙。张口闭口的热络称呼,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送你礼品、喂你吃饭、给你叫车,在别人看起来肉麻到不可理解的举动,大爷大妈们就是扛不住,打心眼里觉得不买几套产品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虽然平时去超市买得都是打折商品。无他,因为他们太需要被关心、被尊重了,儿女们也许从没忘记给钱,但在陪伴和沟通方面连骗子的一半都做不到。
中年人的生活,早被事业和孩子填满了。挣钱是首要任务,孩子是家庭未来,父母?虽然嘴上说要孝顺,但除了让他们给看看孩子,平时很少能想得起来。这就是普遍现实,而父母正在经历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老伴去世的孤独、身心病痛的折磨、社交匮乏的无聊……不少老人早已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和抑郁症的隐性患者,子女们何尝知道?好像这些都是理所当然,老态就该是病态,虽然自己的宝宝嘴里有点味儿都会令他们心焦不已。
两相对比,骗子的可贵之处凸现出来——就算用钱买来的只是暂时的虚情假意,难道不值吗?更何况骗子们还有话术兜底:“孩子肯定反对你买保健品,那是因为他惦记你的养老金呢!”某种程度上说,若没有子女们平时的配合,骗子也许不会那么轻易得逞,若子女们还能经常给老人读报,那他们上当的概率就更小了。
别恨骗子,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另一面;感谢骗子,在来得及的时候向他们学习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