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击“互联网+假货”须监管给力

(2015-12-29 02:01:00)
    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首度正式亮相。在阿里巴巴2015财年整体不再新增员工的背景之下,郑俊芳宣布再次额外新增200名员工专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打假。(中国经济网12月28日)
    在成为电商大国的道路上,假货泛滥的杂音始终刺耳,且从未止歇。显然,这一切靠令人艳羡的成交额是无法掩盖的,也终将反噬这得来不易的向荣之势。
    自市场经济扎根中国开始,假冒伪劣现象就从来没有禁绝,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假货的流通愈加便捷。事实上,假货从来都有,与商业模式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毕竟电商并不生产假货,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是知假买假——一百多元想买名牌鞋,可能吗?
    然而,若因此而认为电商没有责任,消费者也是“活该”,便大错特错了。首先,作为事实上的共同利益者,电商应对自身提供的平台负有监管责任,假货泛滥也许可以令其短期获益,但长期来看,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电商具有资金、人员和技术优势,借助大数据手段完全可以更有力地斩断假货链条。不过,在阿里近乎垄断市场的背景下,仅靠企业爱惜羽毛的自觉性来制约假货,显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打假从来都是监管部门的职责,电商愿意配合最好,即使电商消极应对甚至抵制监管,工商部门也必须积极介入,甚至追究电商的连带责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以“互联网 监管”来惩治“互联网+假货”,根治线上交易与线下维权之间的“肠梗阻”,如此才能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不断净化市场秩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监管从来都有,但力度远远不够,目前“签定电商平台质量承诺”和定期抽检的方式,显然无法对假货给予毁灭性打击。面对消费者不满、电商互撕乃至虚假繁荣的诟病,监管是否到位已成为决定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不看广告看疗效!阿里即使是作秀,也拿出了应有的姿态,接下来监管部门如何有力回应,显然更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