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信力更是硬道理

(2013-10-15 14:56:13)

       去年7月2日,因为当地群众的反对,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亿元的钼铜冶炼项目退出四川什邡。什邡市政府也做出表态,这个全球最大的冶炼项目将被停建,并承诺今后也不再建设。时隔一年,什邡市民反映,什邡市政府重新开始向市民宣传钼铜项目,这是否意味着停建的钼铜项目将卷土重来?什邡市副市长李先辉表示,今后不管上不上这个项目,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广播网10月15日)

    现在看来,在民意前的低头和承诺,不过是权宜之计。什邡市政府的一系列“小动作”,显然是为接下来的“大动作”做准备,只是因为忌惮和不自信,现在不好声张罢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后不再建设”的“今后”,原来只是一年,待汹涌的民意平息下来,教训就已被抛在九霄云外。表面上看,公众反对的理由是担心环境污染,但实际上公开透明不足、公众参与不够和当地政府公信力缺失才是根本原因。公开资料显示,这一项目在去年就已通过环保部的审批,生产流程也较为先进,污染属于可控水平。然而,污染大小是一回事,公众是否支持是另一回事,如果公众事前不知,就难免事后不信,甚至不愿相信,“非理性”地采取强烈抵制的态度,任你穷尽一切手段也难以挽回。

    丧失公信力的后果,与遭受食品安全问题重创的企业相似,后果无比严重,需要漫长的修复期。也就是说,当初反对是因为不够公开透明,现在公开透明了也未必马上就会支持。对于一个显然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的大项目,政府与公众的视角不同,自然立场不同,难免会对同样的数据得出不同的结论。污染到何种程度是可以接受的?以哪种方式去接受?如何有效监督?多数人的意见如何收集与统一?项目收益有多少会用于生态保护和补偿?诸如此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良好的公信力与充分的官民互动,然而在当地政府已有“污点”、又迅速食言的情况下,重启项目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教训莫非不是用来吸取,而是用来学习的?

    没错,发展是硬道理,可发展不是唯GDP是图,更不能以“强硬”一意孤行。面对公众不断上升的权利意识、环保意识,政府在上马项目时理应更加审慎,充分尊重民意,让公众在评估、论证、决策、监督等环节充分知情和参与,以此来求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毕竟,项目不仅是政府的,更是公众的,后果要每个人去承担,如果因尊重民意而牺牲了一部分效率,并非说明当地官员无能,而只能表明这样的项目还不具备上马的条件——公众接受度本就是条件之一。

    公信力从来都是自我蚕食掉的,重建需要自身长久的不懈努力,首先是学会倾听,真正的倾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