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1日刊登的《“80后”女副市长,合规还是潜规》,引起关注,有网友提出,董海涛的笔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而记者调查到的实际情况是:网络公布的25人成绩单是笔试过关、入围竞职演讲环节的名单。其中,在5名非中共党员干部中,董海涛在5名非中共党员干部中并列第三,比本组别的最后一名高9分。(《人民日报》1月22日)
年轻貌美竟是危险的,尤其是当其与副市长职位扯上关系的时候,巨大的质疑便释放出来,充满了各种阴谋论的假想。此时,漩涡中的董海涛一定顾不上享受公众对其外表的认可,而更多的是对那些有关潜规则的指责感到无奈。
其实大可不必。你貌若西施,他们想知道你干爹是谁;你丑如东施,他们也想知道你亲爹是谁。总之,如果没有见不得人的势利帮忙,你一个80后的小姑娘凭什么当副市长?何况还是个无党派的副市长。
正因如此,董海涛变成了一个符号,不幸因年轻貌美沦为了官场积弊的替罪羊,正好供大众解剖一番,以便印证大家熟知又痛恨的潜规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丹东有关部门的回应来看,招录环节公开透明,完全合情合理。细看,便有两大可疑之处:第一,选拔时分为“中共干部”与“非中共干部”两个组别,双方互不交叉。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实力远超另一组别的头名,但因为你是党员,也没戏;第二,选拔采取“过关淘汰制”,成绩不带入下一关。也就是说,你笔试成绩即使比第二名高出30分,但只要面试环节比对手少一分,也没戏。
以政治面貌划分组别的做法并不多见,通常是对领导岗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歧视其他政治面貌已算不错了,丹东此次的做法可谓“大胆创新”。具有报名资格(副科、正科以上)但同时又不是党员的人本身就不多,如此一来,董海涛的竞争优势便瞬间提高:中共干部的录取率为26.5%,非中共干部的录取率则高达40%。正因如此,丹东市委组织部长说,董海涛笔试成绩“在报名的非党人员中排第三”,而不说倒数第二,实际就5个人报名嘛。
再说所谓的“过关淘汰制”。谁都知道,相比面试,笔试环节要公正得多,可操作性也要小很多,所以公务员公开招考成为了时代的巨大进步。通常的做法是对笔试加面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相加,总分在前者胜出。不难想象,面试所占比重越大,猫腻可能越多,但若跟丹东的做法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平心而论,过程公开,丹东做的不错,又是登报公示,又是直播演讲,但就程序正义而言,这些直接涉及结果是否公平的重要环节显然不妥,如果不是如今民意沸反,恐怕也不为外界所知。如果肆意在年龄、性别、学历和政治面貌上设置框框,谁能保证不是一种更加隐蔽的萝卜招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与监督环节的无力,只会让丧失的公信换来扑天的质疑,任凭你如何拍着胸脯保证也于事无补。
董海涛也许真是委屈的,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从政的代价?没有公众对权力锱铢必较的苛责,委屈将会成为常态,因为公平从不会自己来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