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波化解需厘清三大疑问

(2012-11-20 14:56:32)
标签:

杂谈

    近日,一则关于“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超标260%”的新闻在网上传开,中国酒业协会对此回应时指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该协会称,塑料制品(设备)在白酒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新京报》11月20日)

    消息一出,酒鬼酒“及时”停牌,其他酒类股票应声重挫,这一媒体引爆的风波立刻弥漫开来。就像奶粉和胶囊里的“秘密”一样,眼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击垮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

    对此重创,酒鬼酒方面的回应中规中矩,却显得有些缺乏诚意——送检的酒不知真假、检测机构无权威性、无相关国标、无检测手段,未主动添加。与企业的“委屈”相比,酒协的回应则“义正词严”——都有塑化剂、低于国外标准、无致病案例,顺带还对有关媒体的曝光行为表示了不满。一来一往的较量中,塑化剂风波在互动中逐渐清晰起来——标准是什么?塑化剂从哪里来?为什么直到今天才被发现?

    之所以会做出超标260%的判断,媒体引用的是去年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送检酒鬼酒中的一项塑化剂指标的确超过允许最大残留量的两倍多。然而从有关方面的回应来看,他们对此文件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并不认可,却更加倾向于以“无国标、不检测”、普遍现象、无致病案例来减轻自己的责任。可事实上,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毒奶粉和毒胶囊被曝光以前,三聚氰胺和工业明胶也不是强制检测指标,你能说这是允许的吗?普遍存在就法不责众?是否对此进行过广泛的医学病例调查,又如何保证这些塑化剂不会引发其他疾病?在此意义上说,毒性比三聚氰胺还高20倍的塑化剂,其带来的危害必须得到彻底的清算,而不应只是纠结于标准本身的层级和已知的有限影响。

    若果真如企业和酒协回应所说,塑化剂只可能由塑料桶、输酒管等特定迁移环节产生,不曾人为添加,虽然其实际危害不会因此而减小,但起码从道义上还情有可原。但另一方面,很多酒厂都称自己在生产环节早已用不锈钢和陶瓷材料来代替塑料制品,更有业内人士表示,塑化剂可以增加饮料中的黏稠口感,产生出老酒的挂杯效果,再考虑到酒协所说的“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这场风波就更加令人生疑——可以斥巨资营销,却无钱或者不重视更换生产设备?

   事实上,食品饮料中含有塑化剂早已不是新闻,去年就已在台湾引发轩然大波,酒协也意识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对全国白酒产品的塑化剂残留含量做了广泛调研,并提醒白酒企业注意这一问题。但这一切公众并不知情,只在内部传达,待一年后公众知情了,酒协却又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涉事企业辩护,抱怨媒体的不严谨和大惊小怪。行业协会的角色由此可见一斑,由企业供养并始终与企业站在同一立场上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很难客观与公正,更多的时候是在为行业利益摇旗呐喊,必要时再进行危机公关。

    正因如此,唯有广泛而畅通的舆论监督,才会在交锋中倒逼信息公开,进而使企业感受到消费者的压力。这是媒体的力量,更是媒体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