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6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二季度仍有74.3%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与上季基本持平,为2009年调查以来的较高值,但房地产仍是投资首选。(中新社6月16日)
这项调查反映出两个信息:一是经过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房价依然高企,距离普通居民的期望和购买力还有相当距离;二是在诸多投资品种中,房地产投资仍以其安全边际和增值潜力两大优势而受到显著青睐。
仔细分析,两者其实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买不起,但还是得买,越等越买不起;房价越贵,越说明看好者众,显示出其保值增值的特性。在两者持续相互激励的过程中,构成了居民看涨房价的心理基础,反映出多数居民对房地产调控效果的信心不足。
其实,无论你是自住还是理财,买房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投资属性,不过是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罢了。如果说被动投资的买房人是没有选择的话,那么主动投资的买房人为什么也会如此青睐这种理财方式呢?
银行存款是负利率,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门槛较高,收益率也没有保证;黄金、白银和玉器的价格又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实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股票和基金就更不用说了,这半年进去的基本都被套牢了……不买房又能买什么呢?起码能够保值,行情不好还可以租出去,符合大众的传统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调控房价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仅来自于仰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开发商,而且包括有房和没房的普通居民。为了化解民间过于充沛的流动性,就需要一个合理引流的调节机制,将大量热钱从房地产市场中抽离出来,并尽可能在新的领域里发挥其效力。例如,可以适当放宽对民间金融的管制,让普通居民的闲钱可以进入小额信贷领域,既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让普通人能够分享到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合理引导了民间借贷的热情,有效化解了高利贷等非法融资的生存空间。
世间无数有情事,满眼尽是无奈人。如果能够打破长久以来的金融垄断,房地产投资也许就会快速降温,买房将不再那么辛酸与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