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老师就是关心孩子
新闻回放:
只因学生没有完成布置的作业,太原时代佰纷培训学校负责人李波竟用烟头烧这名学生的右臂,而且烧了7次。面对愤怒的家长,李波竟然说,之所以这么做,“全是为了孩子好”。(太原晚报7月25日)
迎泽区第一实验小学,一名年仅8岁的一年级学生,在学校上了一堂体育课后,颈部突然出现不适,后经数家医院检查,孩子被诊断为环枢椎半脱位,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躯体功能,甚至导致死亡。正当家长全力为孩子治病时,又听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孩子是被体育老师打伤的!(太原晚报8月7日)
当目睹火红的烟头七次烫向自己的手臂;当一名母亲不得不面对医生在孩子头上钻眼,痛苦在瞬间定格。震惊和愤怒背后,人们禁不住要问——这是老师吗?老师怎么了?
没有人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包括他们自己。面前只不过是一个学生,同自己的孩子也许差不了多少。尽管他们代表不了老师的形象,但他们已经危害了老师的形象。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不容回避,偶然中一定有必然的种子在发芽。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传统文化中,“师”与“严”是紧密联系的,严师才能出高徒,老师严是为了学生好。这一文化继承至今,“严”成为老师负责任的符号和好成绩的保证。由此,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家长将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后慷慨地说:“他不听话,你给我打!”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是个懂事的家长。
尽管体罚已经为教育部门严令禁止,但适当体罚仍然被现实环境广泛宽容。打,想必是管孩子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良招。凭心而论,很少有人没被老师和父母打过,当然也很少有人会记恨终身,相反,还会在长大成人后心存感激——若不是那时对我严格,哪会有今天?
也许是戒尺抽打掌心,也许是劈头几个巴掌,也许是屁股上的几个脚印。通常情况下,孩子会感到害怕,进而服从施暴者的意图,以免再次挨打。可也许同样是这几个动作,有的孩子耳聋了,有的孩子骨折了。“打是手段,怎能下此毒手?”当暴力超出了界限,容忍便不复存在,动机也不再重要。
这就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掌握体罚的尺度?看似简单的问题下,掩藏着悲剧的根源。当施暴的情绪被点燃,动作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瞬间情绪,而最终的结果往往还与受罚者的体质情况有关。当体罚变得普遍时,严重的后果将难以避免。
为何老师总能以超乎受众容忍度的暴力体罚者形象出现,这同老师的职业特性有关,教育心理学将其称之为“职业倦怠”。它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常常表现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面对“职业倦怠”,有人选择跳槽,有人选择敷衍,有人则会情绪间歇性失控。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关注度和高要求,来自社会上的批评和指责也很多,使教师在学生中的信任度下降。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发现:
51.23% 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目前的教师职业,已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轻松,超负荷运转正呈加速趋势。加班加点是常事,无私奉献是本份,校方也在不遗余力地将升学率这一头等大事尽可能与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挂钩。而作为老师的每一个人,除了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他们同时也担当着多重社会角色,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
面对祖国的未来,每一名老师都深知责任重大,可他们同时也要经受社会压力的考验。一项调查显示,以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为例,中学老师的精神压力最大,其次是小学老师。同时,男性老师的精神压力普遍大于女性老师,这与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息息相关。
小升初考试取消后,小学老师的精神压力大大缓解,但为什么还会出现类似事件呢?这恐怕同小学教育的特性分不开。由于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不对称,体罚学生的成本较低,因此体罚在小学较为普遍。作为小学男性老师,则可能职业认同感更低,更易发生体罚和过度体罚行为。作为初中、高中年级,尤其是毕业班,教师的压力丝毫不亚于学生,也时常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把学生当成“替罪羔羊”,阻碍学生自身成长,导致各种施暴行为发生。与警察这一高压职业不同的是,教师的出格行为往往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他们面对的是身体和心智都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语言侮辱和过度体罚足以给缺乏抵抗力的孩子留下心理伤痕,进而影响其很长一段时间。
“范跑跑”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也是源于对教师职业特性的争论。作为春蚕、作为灵魂工程师,当灾难发生时,老师不能先于学生逃命。可除了老师,我们又对哪种职业有如此要求?我们从没有要求领导也这样做,却经常听到“让领导先走”的刺耳声音。商品社会中,一方面是无限拔高职业意义,一方面却是高压力下回报的不对称,教师群体的不平衡感异常突出。
关心教育,不能只是关心分数,关心高分数的学生和如何提高学生分数。尊师重教说了很多年,又对教师的精神状态、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关心了多少?时代背景下,简单的师德培养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师德掩盖下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我们的孩子。
发表于8月11日,见报时有大量删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