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流传佳句,大家就知道这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先生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在山东省的青州市就有一座始北宋时期为怀念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范大人任青州户部侍郎(为从三品官阶),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却留下了熠熠闪光的一页。范仲淹为政青州时,青州一带的田赋需运到博州(今聊城)缴纳,百姓们都为长途运送犯愁。范仲淹想民所想,派人探明博州一带的粮价并不,于是把田赋粮折价缴款,让差役带款到博州购粮。结果购足了田赋,还剩有余款,又把余款如数退给农民。这年青州闹灾荒,范仲淹奏请朝廷,留足一年军粮,其余用以救济饥民,使灾民度过了难关。范仲淹为便利州民用水,令人挖泉为井,并构亭其上。后人感范公惠政,对亭屡有修葺,称之为范公井亭。
又一说法:当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众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人们为了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百姓在范公亭的亭柱上刻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
不管两种说法哪种为对,都体现了范公爱国忧民的坚定信念和立场,以及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的风尚。
范公亭院内有数棵唐楸、宋槐,老干虬枝,大可几人合围,虽说已活了千年之久,至今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院门南侧,植翠竹千竿,使这一组古老的建筑越发显得清静幽雅,生机勃勃。古树下,耸立着一块石碑,刻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1934年5月拜谒范公亭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的一副联语: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青州市。此地,因处于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为古“九州”之一。
前段时间,本博来到了这里,在游览了范公亭公园之后,特意寻找到范公亭邮局,为师友们寄出戳片,希望收到后大家能回味到范公的精神财富。(又:范仲淹一生曾在多地任职,留下了丰富的政绩和大量的书法、词赋、散文,但以他为主题的邮局和邮政日戳,全国恐怕就是独此一家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