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长江流域曾经是南北对峙政权的前沿,各方均以通漕积谷为要务。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发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从扬州引入长江水经过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从水路调兵运粮。三年后吴王夫差扩展邗沟,开荷水运河,接通泗水。孙吴都京口(今江苏镇江),曾疏凿杜野(今镇江市东十五里)至小辛(今江苏丹阳市北十余里)的徒阳运河。西晋末,鉴于徒阳运河位于地势高仰的镇江丘陵地段、河水南倾北泻的状况,于京口之南修建了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堰埭(丁卯埭),节制了河水的流失。
镇江南门外运河边的丁卯桥,宋史记载在县南,属崇德乡。《至顺镇江志》记载:“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这段文字是说丁卯埭是以“丁卯日”得名。丁卯埭为江南大运河港口,亦名为丁卯港。所建的桥,也名为丁卯桥了。许浑编辑的诗集,也取名为《丁卯集》了。由于丁卯桥胜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大学士杨一清也于丁卯桥畔筑有“石淙精舍”,在此撰著了《石淙诗钞》。
清雍正朝诗人荆彦鸣《丁卯桥怀古》诗曰:“胜事传闻自六朝,南徐酒美府兵骄。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古道夕阳收牧马,长堤月落见归樵。江山风景知多少,却忆诗人丁卯桥。”这首诗以怀念唐朝诗人许浑,叙述了丁卯桥始筑于“自六朝”;“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说出了丁卯桥在江南运河中,是一座港口;陆路上,“古道夕阳收牧马”,丁卯桥还是镇江连接丹阳的乡间大道中的一座桥梁;“长堤月落见归樵”,描绘了丁卯桥“江山风景”中的乡情、美景,对诗人许浑的思念。
许浑(788~858 年)字用晦,他的六世祖是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许浑长期定居丁卯桥,在这里读书写诗,并把诗集取名为《丁卯集》。他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他在《夜归丁卯桥村舍》诗中,赞美这里是“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名诗人张祜到此访许时说这里“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可见此处是一个山水美丽的小村舍。
丁卯桥名传千古,除了它是水陆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流传。
本博上月出差到镇江,在路上看到一邮局,遂停车进去探知,并从这里寄出了一批盖有“江苏镇江 丁卯”
字样的戳片,想必师友们都收到了。看来等到“兔年”来临时,这个邮局会火起来的,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