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学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妈祖鱼、粉红海豚、镇江鱼、白鯃等,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为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鲸目->
->齿鲸亚目->
->海豚科->
->驼背豚属,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黑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会呈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78种鲸类品种之一;为统一起见,各地学者都称它们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而“中华白海豚”只是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居民给它们的本地称呼。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它们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它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中小型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
   
当前中华白海豚这个“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濒临绝迹的危险。由于每三年才生一胎,中华白海豚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时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它们。据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截至2011年,存活的白海豚仅有802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定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选择中华白海豚为迎回归吉祥物,也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是由于中华白海豚与香港的渊源极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龙鼓洲及沙洲一带,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而香港正是离不开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华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华”二字,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回归祖国。第三,是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尤其是雌兽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当幼仔在渔网附近,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雌兽会在网边焦急地徘徊,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其亲情令人感动。正是这些特性,表达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
   
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龙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同时,由一些环保团体发起组织的、以拯救中华白海豚为目的的“中华白海豚资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据调查,香港水域大约有60~80只中华白海豚,因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每年约有10多只死亡。这个组织成立以后,将采取各种措施,在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区域净化水质,平衡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还将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恶劣形势,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拯救行动。
   
为唤起人们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意识,香港1999年11月发行了一套印有WWF标志(即熊猫徽)的《中华白海豚》邮票,该套邮票的格罗斯(Groth)编号为26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