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2013年4月4日,上海邮政分别启用了“24节气系列”、“重要节日系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俗系列”等多款"清明节”必能宝邮资机宣传戳。朱一民、孙德华、杨国华和仇杰等老师分别从上海“长宁”、“静安”、“普陀”和“世博”等邮局寄来了“清明节”必能宝邮资机符志。另外,赫建、范干聪、王海峰等师友也在清明节这天为本博寄来了盖有当地邮政日戳的纪念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