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望三国观日出迎新年》为题,报道了中外游客在防川风景区观三国风光、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的美好时刻。
感谢珲春的唐瑞先生在今年的元旦为本博寄来了盖有“2013年第一缕曙光”中朝双文字纪念戳和“龙虎石刻亭(碑)”中朝双文字风景戳!这使我又回想起2008年在那里的美好时光。
珲春夜晚街头的大秧歌
我是2008年9月因公来到了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中国的地图上,你很容易找到延边的身影,它位于雄鸡鸡嘴的位置上,尤其是延边州下辖的防川村位于珲春的最东面,位于图们江的流域,离图们江入海口15公里处,隔着江与朝鲜衔接,北面就是俄罗斯领土。所以,它是属于中国和朝鲜、俄罗斯相邻接的这样一个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谓是“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
珲春系满语译音,有“汉汊”、“河汉”之意,后引申为“边地”、“边陲”之意。由于没带相机,只好用手机记录下几个片段。
享有“东方第一哨”之称的中国边防驻军瞭望塔。
“东方第一哨”内的凉亭和宣传牌。
我拍照的地点是在中国的瞭望塔上,左边是俄罗斯,右边江对面是朝鲜。
放眼望去,左手边是俄罗斯的边境小村,右手隔图们江相望的是朝鲜管辖的边境村落。俄、朝两国则由图们江上的一座铁路大桥相接,它也是联结俄、朝陆路贸易的唯一纽带。
这是真正的国境线。铁丝网左边是俄罗斯的,右边为中国的土地。
据介绍,“土字碑”它既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国界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的起点。关于这块“土字碑”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而且还与江苏有关。
在1860年沙俄大片割据中国的领土后,又偷鸡摸狗地蚕食属于中国的小块领土。这事让清廷一个正直的、值得称赞的官员发现并制止了,他就是吴大澄。
吴大澄(江苏吴县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生于1835年,逝于1902年,享年67岁),19世纪一个清朝的一个官员,1886年,他受清朝的委任他到东北吉林地区,任清朝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在经历鸦片战争失去了大片领土的外交劣势下,面对强俄,吴大澄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他们同俄国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暨《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把这个碑往南移了15华里左右,补立土字牌等收回黑顶子,争取了图们江口通航权。
“土字碑”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石质。“土字碑”在我方一侧碑面上,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左侧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在俄方一侧刻有一个俄文的“T”字。
离开防川边防哨所之后,当地人员又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中俄边境缓冲带(约有100米宽)的中方哨卡。其实,这也只是一个用木桩围起来简单的“圈”(只能这样形容了,呵呵),大门非常简陋,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很简陋的大门。
第二道门上挂着“当好国门卫士,固我中华边关”对联。
为防止俄罗斯的边境火过境,每年当地森林消防部门都要在缓冲区点烧防火隔离带。

这就是我在珲春一天的印象,汇报完毕。“元芳,你看如何?”,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