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矛尾鱼(拉丁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
),又名拉蒂迈鱼,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总鳍亚纲深海鱼类,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矛尾鱼属的唯一种,也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迄今为止,全世界也只发现了200条以内,而且其分布区几乎仅限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通常生活在200~400米海洋礁石中。肉食性,吃乌贼和鱼类。
原以为总鳍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体,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1938年12月,在非洲东南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的深海中捕到第一条,直至1952年才在非洲科摩罗群岛附近捕到第二条。此后在本地区陆续捕到百条之多。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的。
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矛尾鱼尾鳍有三叶,中间叶突出,呈矛状,偶鳍有肉叶,鳞片大而圆,鳍上也有鳞片覆盖,下颌下部有两个大骨板,体粗大,长约1.5米。外表呈深蓝色或呈褐色。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相信它们要到20岁才达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15个月;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它们可以活到80-100岁。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达至700米。在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在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间。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入量。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
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古动物馆一层脊椎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科摩罗1998年4月发行了一套印有WWF标志(熊猫徽)的《矛尾鱼》邮票,展现了矛尾鱼那神秘的身躯。
这就是科摩罗政府赠给我国的那条矛尾鱼标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