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貂熊(拉丁学名:Gulo
gulo),虽然名称叫“熊”,但却不是“熊”,而是食肉目/鼬科/貂熊属动物,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体重达8-14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象熊,但有一条长尾则象貂,尾长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分布在北半球的广大地区,包括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各国。我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林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貂熊毛色随着季节的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虽然分布很广,但很少见。一则它是昼伏夜出的,二则它非常狡猾,所以极难捕获。是典型的栖息于亚寒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的动物,从山地冻土区到岩石裸露的山顶,都有它的踪迹。
貂熊特别贪吃,所以它的拉丁学名的原意就是“贪吃”。包括驯鹿、马鹿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有时还捕捉狐狸、野猫一类的食肉兽为食。连猞猁都要让它三分。是小型食肉类动物中最凶悍的一种。它既善于长途奔走,又善于攀缘,有时还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下去捕猎的方式,加上它的爪牙锐利,力气也大,猎物很难逃脱。
俄罗斯2004年6月发行了一套印有WWF(熊猫徽)标志的《貂熊》菱形邮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