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我来这里之前,并不知阳关和玉门关是什么关系,只是在唐诗中知道了这两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知道了阳关,另一是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知道了玉门关。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阳(南面)而得名。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当时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据说,当年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的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在诸多的出入关照中,阳关关照最具权威性,因为阳关在汉唐时期就是中西往来的“海关”,大约两千年前,西汉开始签发阳关关照,这种汉朝的通关文牒,或许就是现代人们经常使用的护照的祖先。阳关关照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必须持有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这样便可以畅通无阻。


我们来到设在阳关遗址博物馆的阳关都尉府中,想要出关的人都填写了一份《敦煌阳关都尉府关照申报书》,一个身着古汉服的都尉书写“阳关关照”——即汉代的通关文牒,还配上了一个装关照的可以别在腰间的布袋(这一切都是要花钱的,呵呵)。

仿古制作的阳关关照木牌,不过其中的公元年日等现代元素与古时确不相符。

我们拿着这关照,坐上了驴车,踏上了“阳关道”。。。




阳关,这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被流沙掩埋的古城,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