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共和国(Republic of
Zimbabwe),旧名罗得西亚(Rhodesia)。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维多利亚瀑布、赞比河(Zambesi
River)、赞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坝(Kariba
Dam)与大坝拦阻河水积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围成津巴布韦北边的疆界,与赞比亚相邻。津巴布韦的东边国界全部与莫桑比克相邻,西南为博茨瓦纳,南境则有一部分与南非相连,以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为界。面积约39.1万平方公里,首都:哈拉雷(Harare)。


津巴布韦历史上曾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3世纪卡伦加人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5世纪初王国达到鼎盛时期。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称为南罗得西亚(Southern
Rhodesia);1923年罗得西亚建立自治政府。二次大战后,英国国力衰退,不得不给予殖民地更多自主权,在其主导下,1953年10月成立英联邦统治下的“中非联邦”(即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简称罗尼联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
),由南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组成,但“中非联邦”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解体了。






1964年当地白人种族主义者改名为罗得西亚(应为当时的北罗得西亚已经独立为今天的赞比亚),并于1965年单方面宣布“独立”,1970年3月2日改称罗得西亚共和国,并脱离与英联邦的关系。1980年4月18日获得独立,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
但严格意义上的“罗得西亚”历史,应为:1965年11月11日至1979年12月31日,“罗得西亚共和国”历史则为1970年3月2日至1979年12月31日。

具有图腾崇拜色彩的“津巴布韦鸟”,是一只40厘米高的鸽头鹰身石鸟,用非洲特产的石头雕刻而成,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石鸟们脖子挺直,翅膀贴身,身如鹰,头似鸽,出自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马卡兰人的能工巧匠之手,是当时马卡兰人所崇拜的一种神鸟,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人们称之为“津巴布韦鸟”或者“上帝鸟”,并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邮票和钱币上。
但真正的津巴布韦国鸟却是吼海雕(英文名:African
Fish-Eagle,拉丁学名:Haliaeetus
vocifer),为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又名“非洲海雕”,是一种中型猛禽。
津巴布韦的国兽是尼亚拉羚羊(英文名:Nyala,学名:Tragelaphus
angasii)。在其国徽(甚至在英属南非公司和罗得西亚时期的徽记)上就有它的身影。


津巴布韦是世界著名的烟草生产国。烟叶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约占该国出口总额的30%。制造业、矿业和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著名风景点为维多利亚瀑布,还有26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但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改革失败,通货膨胀,津巴布韦储备银行从2009年1月起开始发行一套世界上最大面额的新钞,这套面额在万亿以上的新钞包括10万亿、20万亿、50万亿和100万亿津元四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