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只为君扫青娥减旧容

标签:
白居易徐州关盼盼霓裳羽衣舞本事诗·事感 |
分类: 心情碎片 |
http://s6/middle/549bd49dxc137e4ea8cb5&690
从“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似乎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白居易的诗词一直没有离开过
诚然,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对白居易称“诗魔”、“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因此,目前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杜甫)、“二仙”(李白、白居易)。
只是人无完人,是非对错在每个年代而言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思想去评判一千多年前的人,而且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家我们也无法完整地拼凑出他的整体形象,人物性格等等。
我们只是从我们所认知的角度去看冰山一角,看看生活中的点滴而已。
http://s2/middle/549bd49dxc137f8896391&690
白居易有段非常美好,不断被后人传诵的感情经历。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悲剧的爱情故事不仅更能让后人感叹传诵,更能让主人翁自己以及深刻。若不是一再错过,只怕也无法让诗人一直牵挂在心头,不断记起,为其赋诗感叹,为其此恨绵绵无绝期。
http://s1/middle/549bd49dxc137e6ce5900&690
“利剑春断连理枝”,有人分析是白居易的母亲棒打鸳鸯,活生生将一对有情人拆散。这种事在那个年代实在不稀奇,比如陆游和唐婉。但其实,说白居易的母亲嫌湘灵出身低微,从中作梗,没有什么根据。再说,白居易在诗中交待很明白,“两心之外无人知”,他们的恋情除了当事人双方,没有第三者知晓,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地下恋情。白居易心里很清楚,平民出身的湘灵与他不般配,他写诗说,“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就是把湘灵比作蔓草,把自己比作松树。这样一段地位悬殊的恋情,注定不会有结果,白居易根本没有勇气向父母摊牌,将地下恋披上“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合法外衣。
再者,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时,白居易被贬途中(上文提到)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当时感情未灭、湘灵未嫁,白居易为什么就不能收留湘灵,或是娶其为妾呢?有人会说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人说是白居易很爱湘灵,不愿委屈她,可是,仅仅收留而已,虽是被贬,但是白家荣华富贵,难道还养不起两个人吗?
其实,不怪后人暗自揣测,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不难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潜台词。
白居易《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两个人都老了,白居易添了白发,湘灵也不再是如花的红颜。白居易心中添了新“恨”,恨什么?是恨命运之手的无情拨弄,还是恨时光不能倒流?如果真有母亲干涉婚姻之说,母亲已于四年前去世,再娶湘灵似乎已无阻力。但白居易还是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他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连“旁人”的眼光,也那样在意。即使“老相逢”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而湘灵呢,也很有自知之明,在最好的年华里遇到了他,他不能娶她,她没有苛责,现在的自己年过四十,青春已逝,又怎么会再奢望他给她一个归宿呢?何况他已是别人的丈夫?
http://s5/middle/549bd49dxc137fa41fd04&690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后期的白居易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有首诗,叫做《小庭亦有月》云:“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白居易自己做注说:“菱、谷、红、紫,皆小臧获名。”臧获,即家妓。诗中的菱角、谷儿、紫绡、红绡等女子都是他的小妾或家妓。早年白居易曾上书极力反对皇帝选美,不想白居易后来也沉溺于声色之中。
当时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更有传闻,白居易为校书郎时,出游徐州、泗水一带,应邀赴武宁节度使、徐州最高长官张愔的家宴,其家伎关盼盼于席间以歌舞劝酒佐欢,遂有一面之缘。白居易对关盼盼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大为赞赏,即兴赋诗相赠,中有“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句,将醉意起舞的关盼盼喻为微风中摆动的娇妍华贵的牡丹花。但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张府姬妾云散,各奔前程。只有关盼盼守身如玉,独居在徐州旧宅燕子楼十余年。而白居易居然以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令得关盼盼绝世含恨而亡。
http://s12/middle/549bd49dxc137e81b1fcb&690
白居易似乎还很喜新厌旧,他在《有感三首》(其二)中云“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载间,已闻换一主。借问新旧主,谁乐谁辛苦?”更甚看到诗人沾沾自喜的自述“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说他十年内换了三拨家伎,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回头想想关盼盼,从当初的惊鸿一瞥《霓裳羽衣舞》到十数年后的“一朝身去不相随”,十年内家姬都换了三拨了,更别提一个如花小妾早容颜凋零了。死又有何足兮。
那么湘灵呢?后来白居易写《长恨歌》,写到杨玉环与唐玄宗的悲惨爱情,肯定想起了自己的切肤之痛,所以,才有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哀婉赞叹。当年他与湘灵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山盟海誓、不离不弃的承诺,多么浪漫多么缠绵。
但我总是认为,若是铁了心想要在一起,不是没有希望和可能的,只是40岁的相逢,梦中初恋情人的“君扫青娥减旧容”终究还是让他望而却步了。
“此恨绵绵无绝期”只为“君扫青娥减旧容”,就算再多理由辩解,也始终抹不去潜台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