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拙政园里的亭台楼榭

(2012-03-22 09:01:06)
标签:

李商隐

留园

拙政园

点绛唇

歇山顶

分类: 走在路上

http://s7/middle/549bd49dgbbca726db946&690

 

向来认为古人比现代人活得从容,精致

这一点,从拙政园一草一木,一亭一阁的点滴细节中都能看得明白

眼下城市里一栋楼不出半年就能高高矗立

但谁又能从这些钢铁丛林中看出丝毫的美感和惬意来?

我们常常会自诩活得科学

但科学带给我们的,真的就是幸福和快乐了吗?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四周宽敞明朗,长窗皆为木雕,雕工精细,看来古朴典雅。隔水南岸为土山,有亭翼然,有树婆娑,胜似山岛风光。东面是绿地,异常开阔。名取秫香馆,“秫香”者,稻谷飘香也,富有乡村风味。

http://s12/middle/549bd49dg792dd8fffb4b&690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

如拙政园中的天泉亭就为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园林中可以点景、观景,可以供人小憩、纳凉、避雨,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

拙政园中的绣绮亭,造型很是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http://s10/middle/549bd49dgbbca7448b049&690

 

楼阁是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

拙政园有一座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同样,楼阁也可以增添景致的美,拙政园的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


http://s1/middle/549bd49dgbbca756849b0&690

 

拙政园中“留听阁”的阁名,来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此园的“与谁同坐轩”,出自于苏东坡《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耐人寻味。拙政园中“留听阁”的阁名,来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此园的“与谁同坐轩”,出自于苏东坡《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耐人寻味。

烟雨蒙蒙,云雾缭绕,园林中楼的一角,榭的一柱,仿佛少女若隐若现的风姿,给园林增添了几分女性的风韵。于是,这些亭台楼榭等小建筑,也成了整个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形态、位置给游人带来了别样的趣味

http://s4/middle/549bd49dgbbca7633cff3&690

 

榭是建在小水面岸边的小型园林建筑,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也称“水亭”。它的作用主要是供人观赏水景。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是拙政园东部花园赏荷的最佳景点,位于溪东东西中轴线上,因周围植木芙蓉而得名。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榭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景作用,如留园中的绿荫水榭,临池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进入“绿荫”,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这三种墙面的处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开。


http://s6/middle/549bd49dgbbca771ef465&690

浮光掠影,匆匆而过

怎能不一路叹息太匆匆?

浮躁如我们,连旅游都变成了快餐文化的一种,又哪里能去细细体验古人们留在一山一石之间的韵味


http://s14/middle/549bd49dgbbca786e964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