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2009-06-12 01:24:04)
标签:

歙县

棠樾

牌坊群

旅游

分类: 旅游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章。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里出现过一大批象《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追溯一下歙县的历史,正如《安徽通志》记载的,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是历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在挥霍享乐之余,“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并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亲友,养老恤贫,以及从事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有的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上交天子”,“藏镪百万”。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一座麻石牌坊为鲍灿孝行坊,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已有470余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过。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其实这个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其孙鲍象贤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之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右侍郎衔”。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二座是“慈孝里”牌坊,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慈孝里”坊乃明永乐皇帝亲批御制,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宋末元初鲍宗岩、鲍寿孙父子而建,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据《宋史·孝义传》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威胁要杀死父子中一个,鲍寿逊急向前,以代父死,而父亲鲍宗岩则要求用自己的头颅,换回儿子的生命。父子两人在生死面前,父慈子孝,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朱棣的《慈孝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明成祖立诗碑,追表所居里——棠樾为“慈孝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三座是一座旌表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操守节“贞节”坊,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直到45岁病逝。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汪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四座的“乐善好施”牌坊,是鲍漱芳父子义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并出资修复建造邑城和乡里之书院、祠堂、牌坊、桥梁、道路、水利设施以及举办义田、义学等,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五座“节劲三冬”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5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祖族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六座是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他立刻千里迢迢奔赴桐庐,冒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采集草药,并割股为药引,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族人便说这是他“孝愈其亲”,他也赢得了“天鉴精诚”、“人钦真孝”的美誉。

      歙县——棠樾牌坊群的故事
  第七座是鲍象贤尚书坊,初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牌坊上刻有“赠工部尚书鲍象贤”八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因其在云南平定叛乱,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族赐予的极高荣誉。
  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它们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义”、“利”兼得,“儒”、“商”合一的精神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