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石《游钟山》赏析

(2025-04-01 11:00:26)
标签:

365

王安石《游钟山》赏析


王安石《游钟山》赏析‌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一、创作背景与诗人境遇‌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罢相归隐江宁(今南京)时期。经历了变法失败与政治沉浮,王安石退居钟山(今紫金山),寄情山水,潜心参禅。此时的诗人已褪去政治抱负,转而追求内心的澄明与自然的永恒。诗中“山”既是钟山的具象,亦是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象征。

二、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

字句重复,回环生趣‌
全诗仅28字,却连用8个“山”字,看似冗余,实则匠心独运:

音韵回环‌:每句两“山”,形成循环往复的节奏,如钟声回荡,暗合诗人终日观山的痴迷心境。
位置错落‌:“山”字或居句首(“山花”),或嵌句中(“老山间”),或连用(“山水空流山”),打破单调,赋予诗句流动感。
虚实交织‌:前两句“看山”“买山”为现实动作,后两句“山常在”“山自闲”转向哲理升华,结构由实入虚,自然无痕。

语言简淡,意蕴深邃‌
王安石晚年诗风趋于洗练,此诗摒弃华丽辞藻,以白描手法写山,却通过重复与对比(如“落尽”与“常在”、“空流”与“自闲”),在质朴中见深意,契合宋诗“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学追求。

三、意象解析与禅理哲思‌

山:永恒的宇宙本体‌

“山常在”“山自闲”中的“山”,超越四季荣枯与水流变迁,象征佛家“法性真如”——不随现象生灭的终极真理。
禅宗《坛经》云:“本性自净自定”,山的不动、不染、不争,正是诗人所悟的“自性清净”之境。

花与水:无常与变动的隐喻‌

山花落尽‌:以“花”喻世间繁华与人生际遇的无常,呼应佛家“诸行无常”观。
山水空流‌:水之流动象征时间流逝与外境纷扰,而“空流”暗含“万法皆空”的顿悟——执着于现象,终归虚妄。

动静相生,物我合一‌

末句“山水空流山自闲”中,“水动”与“山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归于和谐:山不拒水之奔涌,水不扰山之寂然。此景暗喻诗人“外物不萦于怀”的超然心境,达到“物我两忘”的禅悦境界。

四、诗人精神世界的三重投射‌

1.归隐之志‌
“买山终待老山间”直抒退隐决心,钟山成为诗人远离政治倾轧的庇护所,亦是其“独善其身”的理想归宿。

2. 哲人观照‌
诗中隐含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花落水逝是表象之变,山在自闲是本体之恒。这既受佛道思想影响,亦透露出儒家“仁者乐山”的坚守。

3.生命顿悟‌
王安石晚年参禅,诗中“不厌山”的痴迷,实为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山花、流水、静山构成一幅宇宙图景,诗人从中悟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的真谛——安住当下,心无挂碍。

五、艺术价值与后世影响‌

此诗以简驭繁,将禅理融于山水,开创了宋诗“理趣”的典范。其“以山喻道”的手法,对后世文人(如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影响深远。诗中“山”字连用的大胆尝试,更彰显王安石“脱俗成奇”的创新精神,成为古典诗歌中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

结语‌

《游钟山》不仅是王安石晚年的精神自画像,更是一首充满禅机与宇宙意识的哲诗。它让读者在山的永恒与花的凋零、水的流动与心的寂静之间,体悟生命本质的澄明与超脱。正如钟山始终静默矗立,诗人的智慧亦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穿透时空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