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一首咏竹诗,开头看似普通,结尾却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颂
每天读文史
2019-08-19
19:48历史领域创作者
百度
百家号

中国人爱竹,伴竹而居,杖竹而行,崇尚竹子的君子品格。我们画竹,写竹,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与竹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写竹子最好的诗词,相信很多人会想到郑板桥,今天咱们就一起欣赏。
早在《诗经·卫风》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就是用竹子起兴,引出君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哪怕是暂时居住,也会种上青青翠竹。朋友问他何必这样,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君”的雅号由此而来。而魏晋著名的文人学士“竹林七贤”,更是经常聚集在山阳的一片竹林里,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北宋苏东坡的爱竹,更是史上留名,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谓经典。风雨中的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高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洒脱自信。
既说到千古爱竹之人,就不能不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画画只画四样——“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作了很多竹的画,又写了很多竹的诗,尤其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更是脍炙人口,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我们再欣赏郑板桥的另一首咏竹诗。
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此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古人同榜考取的人称为同年,同年的父辈尊为“年伯”,中丞是个官名。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潍县县衙中画了一幅《竹》图,送给年伯包括中丞,这首诗就题在此画上。
上句已写竹声,通常都会接下来写竹的风貌,或者写吟风弄月之举。但诗人却陡然转笔,由萧萧竹声联想到民间疾苦,真是时刻关心百姓啊!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形象顿然显现。
接下来诗人不禁感慨:我们虽然官职低微,但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的情啊!郑板桥这是在诫勉自己,也是在劝慰包括。由竹到人,拓宽了诗的内涵,虚实相间,意味深长。
郑板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清正,从不欺压百姓。在淮县县令任上,时逢天灾,百姓颗粒无收,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情急之下,郑板桥自作主张,开仓放粮。上万民众得以解救,而他却因此得罪了上司,终被罢官。为了“民间的疾苦声”,他饯行了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 [25]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原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295091360406708&wfr=spider&for=p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