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人边塞诗里的爱国情怀--李振山

标签:
边塞诗边塞诗与爱国情怀 |
分类: 07文学:诗词楹联、散杂文等 |
018
浅析唐人边塞诗里的爱国情怀
李振山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仰望的高度;唐诗,是一座花团锦簇的百花园,树树繁花迷人眼。 直白一点讲,我们很难览尽它的绮丽风光,它美轮美奂,处处美色让人流连,让人爱不释手。 今天我们就透过其冰山一角,观览一下大唐诗歌那流光溢彩的迷人风光。
七绝中不少边塞生活的诗歌, 突出了将士们赴边报国的爱国主题。 这类诗歌中既有刚猛豪放、立志戍边的热血男儿的豪情抒发,也有念远思归,遥思亲人的柔情长吟,风格各异,异彩纷呈。
我们先看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首边塞诗, 以热血青年戍边报国的精神为主调。 诗里边的“汉”和“羽林郎”、“骠骑”(指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等字眼都紧扣着汉代,这是唐朝流行的 “借汉说唐”的一种写法。 前边两句,阐明了出征战士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地位高贵的人并没有耽于享乐,去过衣食无忧的奢华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从军赴边, 在刀光剑影里, 去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 两句话,十四个字,一位义无反顾、舍身卫国的爱国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慷慨赴边题材的七绝诗歌让我难忘的俯拾皆是,戴叔伦的《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里飞扬的爱国豪情,可与王维的诗有一拼: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边塞诗,出自中唐著名诗人戴叔伦笔下。 它也是一首述志报国的名诗。 全诗给人的感觉就是,热血沸腾的戍边将士,豪情万丈,为了报边卫国, 他们不惜以身相许, 这是那个时代爱国激情在诗歌里的一次经典闪烁,感人肺腑。
诗歌前面两句, 先铺排了一个雄阔的古战场景象,虽然不无夸饰成分,但在体现将士们忠勇报国的豪情上,入情入理,丝丝入扣。 它在形式上,同样体现了“以汉代唐”的艺术表现手法。 阴山,古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兵据险布阵,誓扫犯边之敌,“不遣胡儿匹马还”的铿锵誓言,极易让人恍如置身于那场血肉横飞的古战场中。
后边两句,引用了一个典故。 戍守西域三十载的东汉班超,早年立志报国, 投笔从戎,出生入死于安边大业中,而人生晚年却发出了“但愿生入玉门关” 强烈期待。 这位深得西域各族人民敬重的军事家、外交家和史学家,人生晚年的喟叹,实乃人情之常,并无损于他的光辉形象。 戴诗反用其意,昭显了唐朝将士从容戍边,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豪迈之情。
与前边粗犷的诗风形成对照的是, 同样是边塞诗,我们有时也能从征人的柔软心扉里,探摸到他们对故乡对亲情的那份婉转缠绵的思念。 那圆月,那横笛,那芦管,那胡笳,那戳心的边角声,每每成了他们寄托柔情的载体。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绝句, 是中唐时期的一首广为传诵的七绝名篇。 它融声、色、情于一体,活现了戍边将士月夜思乡的情怀。 大诗人刘禹锡在《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诗中便有“边月空悲芦管秋”的诗句,就是指李益的这首诗。
前面两句分别写了月下沙色, 以及广漠之上的月色。 月光之下沙海似雪,这份雪白同时也侧面交待了此时正是圆月当空时候,月圆人不圆,正好为征人思乡作了铺垫。 次句的月如霜,强化了天空澄明,月光无遮无拦地注入世间,一个“霜”字,凸显了月光明净。 如果说,前两句是为后边抒情作铺垫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正式开始了抒情表达。 芦管声声, 哀婉缠绵、不绝如缕,非铁石之人无不为之动容!“征人尽望乡”,一个“尽”字, 再把将士们铁骨柔情的一面彰显出来。
清夜笛声唐诗里习见不鲜,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阳都会的夜笛,同样牵动柔情,但李益寒荒边地的秋夜芦管声,撩动人心的力量之巨,远超洛阳都会的笛声不止千里万里。以上内容, 就是围绕热血男儿倾情报国的边塞
生活这个中心展开的,不管豪迈刚健也好,不管柔婉凄清也好,它们都是边塞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 这类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七绝中不计其数,这里仅录三首, 稍加阐述,和大家做了分享。
李振山,山东沂源县燕崖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