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经典名言十句
2018-04-29
15:23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今天,我们要解读《颜氏家训》中的「教子篇」里的面的10句经典的话。其内容为教育子孙明大义,知礼义廉耻,树立正确的三观。

赵佶《听琴图》
第一句: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解读: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他就能成才;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他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会明白事理。

唐寅《落霞孤鹜》
第二句: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解读: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搬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就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可见过去就很注重“胎教”。

唐寅《春山伴侣图》
第三句:简入奢易,奢入俭难。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解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所谓节俭, 就是为行礼义而简省节约; 所谓吝啬, 就是对贫穷急需救济的人不予救助。现在有人施与则过分奢侈, 节俭则过分吝啬; 如果能做到施与而不奢侈, 节俭而不吝啬, 就可以了。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第四句: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解读:孩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老师就已经找好了,从那时起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很注重教育了。
赵孟頫《浴马图》
第五句: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解读:普通平民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对他们教诲,叫他去做他就能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会去做。这样,等到他长大时,就可不必对他打竹板处罚了。

钱选《山居图》
第六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解读: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威严和慈爱共行。过度严格,只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 
颜宗《湖山平远图》
第七句: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解读: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范晖《溪山远眺图》
第八句: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解读: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对子女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所以说要趁早教育,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去制止。

董其昌《岩居图》
第九句: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解读: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也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意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心子女被荆条抽打受皮肉之苦罢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这样的。

沈周《青园图》
第十句: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解读: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纵观《颜氏家训》这十句话,你能理解,对于你教育孩子就是指南针,可能会改变你孩子的一生。不要总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话是一种无奈的说辞。

作者简介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注:
1、文字原址:https://www.sohu.com/a/229914066_811315 ,有增。
2、图片原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3be1c617b7360b4c2e3f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