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怀柔高山流水
怀柔高山流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29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2019-07-22 05:35:38)
标签:

首都博物馆浅析

分类: 08艺术:字画音乐、建筑摄影等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1- 首都博物馆沿街透视图(图片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官网)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

Public Living Room of Urban Culture——Analysis on Beijing Museum


赵 刚 陈永明 Zhao Gang Chen Yongming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建筑领域,扮演了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窗口的角色。承载了几千年古都文化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作为北京对外展示其悠久历史与开放文明的窗口,不仅把厚重的历史文化注入建筑本身,而且将其所在的特殊地域的场所精神与时代认知感融汇于建筑中,诠释了一个当代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公共客厅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公共性;场所;文化本质;客厅;创新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city is the most prominent landmark that human beings are becoming mature and civilized, and it is also the senior form of human being social life. Museum archite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exhibition platform of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new Capital Museum, which is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cient city culture and also shows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has not only mixed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the special location and modern spirit into the architecture, fully interpreted the fresh idea of making contemporary museum a city's culture hall.

        Keywords:public charactersiteculture essenceliving roo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43-03

 


 


1 前言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于 2001 12 月正式奠基兴建20065 18 日正式开馆。新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览陈列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以及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新馆选址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 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西侧,是一座拥有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见图 1)。新馆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展示设计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座独具北京特色的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同时新馆是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场所,这个场所不仅能包含历史、文明展示,还能为大众创造一个休憩、交流的空间(见图 2)。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2- 首都博物馆入口休憩交流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和首都博物馆的职能定位

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现代博物馆的职能定位亦在博物馆功能的演变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 400 年由埃及托勒密王朝在首都亚历山大所创建的。这是一个供奉着女神谬斯(西方神话里掌管文艺、美术的女神)的场所,其功能是为学者研究、培养学生服务。古罗马时期,伴随着城市建设运动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人们对于雕刻和绘画艺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些贵族热衷于将艺术品陈列起来,供客人观赏。这种客观上的收藏和展示功能,对于后来博物馆建筑的出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进步意义在于——艺术品不仅限于收藏,还包含展示作用。

中世纪时期,教会人员为了传播宗教思想远赴各地传教,同时,传教士从国外带回许多珍惜的物品,并将其作为展品,赋予宗教色彩供人参观。这种将藏品和陈列内容结合的教会场所具备了现代博物馆的一些因素,但它并不具备科学性,更多地服务于教义,服务于宣传宗教唯心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的复兴产生了对古代艺术品的膜拜,这一时期出现了保存、收藏文物的热潮,同时也出现了专门的收藏文物的机构。他们主要以收藏为主,陈列一般对少数专家学者等开放。

 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诞生于 1789 年的法国。卢浮宫以一个绘画雕刻艺术品陈列馆的 形象向所有的民众开放,诠释了现代博物馆的 真正含义。它从少数人或专家学者的个人收藏 行为的场所转变成了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场 所。1794 年,法国国会决定,要在巴黎建立一个科技工业博物馆,接下来便搜集当时和科 技发展有关的机器、机器模型、器具、图表、 说明图书、档案、图纸等等,这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崛起,世界人民对于自 身本土文化的探索以及自由和个性文化的追求使得博物馆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

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发展的核心是由私人收藏走向公共收藏,然后对公众展出,从为小众群体服务变成为大众服务。这一点,也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

首都博物馆在博物馆发展的历程中也找到了它自身的职能定位。新馆作为开放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她是服务于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个大众化的服务设施。同时它具有了以下的功能:1)存集藏品;2)展示城市的历史及文化;3)供给娱乐休闲;4)科学研究与教育。与此同时,时代的前提要求首都博物馆需要具有以下的特性:1)开放性:展示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2)时代性:有鲜明的现代化特性;3) 市民性:建筑与环境引人入胜, 成为大众喜爱的休闲景点。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图 3-A 首都博物馆总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图 3-B 首都博物馆总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官网)


3 城市中的历史,历史中的建筑

 

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首都博物馆新馆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还要担负起文化内涵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必需要植根于它所建造的文化环境中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新馆建筑便在这种文化植根中表 达了它对其地域特有的场所、历史文化和空间的认同。


   2.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和首都博物馆的职能定位

 

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诞生于 1789 年的法国。卢浮宫以一个绘画雕刻艺术品陈列馆的 形象向所有的民众开放,诠释了现代博物馆的 真正含义。它从少数人或专家学者的个人收藏 行为的场所转变成了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场 所。1794 年,法国国会决定,要在巴黎建立一个科技工业博物馆,接下来便搜集当时和科 技发展有关的机器、机器模型、器具、图表、 说明图书、档案、图纸等等,这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崛起,世界人民对于自 身本土文化的探索以及自由和个性文化的追求使得博物馆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

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发展的核心是由私人收藏走向公共收藏,然后对公众展出,从为小众群体服务变成为大众服务。这一点,也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

首都博物馆在博物馆发展的历程中也找到了它自身的职能定位。新馆作为开放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她是服务于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个大众化的服务设施。同时它具有了以下的功能:1)存集藏品;2)展示城市的历史及文化;3)供给娱乐休闲;4)科学研究与教育。与此同时,时代的前提要求首都博物馆需要具有以下的特性:1)开放性:展示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2)时代性:有鲜明的现代化特性;3) 市民性:建筑与环境引人入胜, 成为大众喜爱的休闲景点。

 

 

    3 城市中的历史,历史中的建筑

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首都博物馆新馆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还要担负起文化内涵的创造。它的表现方式必需要植根于它所建造的文化环境中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新馆建筑便在这种文化植根中表 达了它对其地域特有的场所、历史文化和空间的认同。

 

    3.1.场所认同

建筑存在于环境中有其独特性和特征性, 这些特性的产生来源于他们存在的场所,并要体现其“场所精神”。同样的建筑会出现于世界的每一个不同的角落,但是在自身的特定环境中,当地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文化、生活方式都一定会对建筑产生强烈的影响。无论是低调的让建筑隐藏于所处的环境还是将建筑 作为城市地理的图标存在于城市中,都具有其特定的场所性。

 

   3.1.1场地设计

首都博物馆新馆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 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地面以上的建筑物东西长 152m、南北宽 66m 左右,建筑高度 41m。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 成。这些结构和功能的布局都是对其所在场所的合理的解释。

博物馆用地北为长安街,建设用地周围分布着燕京饭店、城市商业银行、长安商场等彼此独立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的周围也极少有供人们停留驻足休憩的场所。对于新时期的城市设计来说,多给城市保留一些公共空间无疑有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公共空间品质。博物馆主体建筑集中于地块西南侧,北侧留出了大面积广场。这样的布局使建筑广场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具有磁性的城市开放空间,并以此为中心磁化了周围的开放空间,为城市空间的丰富作了很大的贡献。场地东侧为白云路,是人流次要出入口,也是人流和景观设计的次重点区;西、南均毗邻规划城市支路。建筑南侧为职工出入口和管线的主要出户方向。北广场和东广场作为公众活动的重点区,也是人性化设计的重点, 其余两个区域即作为辅助的功能区域,合理而有序(见图 3)。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图3

  3.1.2建筑材料

博物馆的材料使用上,既使用了最古老的、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典型建筑材料,也使用了最先进、最现代的材料。与此同时,对木材和青铜这些自古以来就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的材质有了更加深入和持续的应用。


木材(见图 4):新馆方形展厅的外装饰, 采用北京最常见的榆木。木材曾经是这个城市民居和宫殿的主要建筑材料。高高的柏树木柱支撑着紫禁城的屋顶,木质四方小屋就是普通百姓的家,这些都为我们讲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从北京的居屋、街道、广场都可以看到它发展的过程。

 

  图4-外装饰采用的榆木木材(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


灰砖石(见图 5):北京的一个特征。当我们散步在北京,无论是在四方胡同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还是在高高的城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它。首都博物馆在外墙立面及内部墙面大量使用这种灰砖石,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着我们整个北京城就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5-外立面采用的灰砖石石板 (作者自摄)         图6 青铜和钢屋盖(作者自摄)   
                                            

青铜(见图6):椭圆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的是青铜材料,并饰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青铜能折射出中国所有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从这个容器的外部和内部都可以仔细地观察它。模仿铜釜的形状的青铜容器镶嵌在博物馆外墙的青砖中间,这就让人联想起仿佛是一个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宝贵的古董一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暗语, 把首都博物馆比作这个城市发掘出来的、宝贵的历史文物,同时,青铜材料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使用,使建筑立面产生了幻妙的变化, 使博物馆本身显得更加宝贵。


  玻璃幕墙和钢屋盖(见图 6):玻璃幕墙和巨大的钢屋盖表示了现代,从而体现博物馆是历史和现代的交融。巨大的屋盖影射中国传统建筑的深远挑檐。这种处理方式既有反映现代建筑的做法,又有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法, 使建筑造型有新鲜感。

 

3.2历史文化认同

用现代建筑的方式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中国几辈建筑师所热衷追求的话题。首都博物馆的设计为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诠 释。这是一个不仅仅植根于历史的建筑,它还是代表了未来的北京博物馆。与此同时,从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的角度来说,首都博物馆以一种内敛的姿态达到了地标性建筑的效果。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的研究角度是现实面和对立面。西方文化经常需要分割对立的事物来取证,而中国文化认为现实面本身就是近似的对立面。中国文化在自然和宇宙之间有一种对应,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孕育建筑方面的某些因素。

要建造一个代表中国今天的建筑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表,而是在这样的外表里面注入文化精神。首都博物馆,无论是入口的大台阶起坡烘托出中国古代高台建筑宏伟的传统意向,还是深深挑出的大屋檐隐喻中国传统建筑或者对长安街整体风貌的回应,一直到青铜、灰砖、木材等材料的抽象使用,建筑的形象、形状、用料、做法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和联想,但是它又脱离了对具象的模仿,让人们从文化精神层面上感受到它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精神、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法在首博新馆的建筑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3空间认同

首都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个存放和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而且还应展现一种城市的雄心壮志。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体现了一种相对性:开放性与封闭性。

开放性:博物馆北向是一个带斜坡的广场,通过这个斜坡,可以慢慢地看到宏伟的长安街。北面运用的是具有北京特色灰色的砖墙以及一个体积巨大的青铜器,提醒着观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展品,灰砖墙不是置于地上而是悬挑在中间,模糊了古代城墙和现代幕墙的界线;东边则是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随着坡道来到下沉式竹林庭院,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店餐馆就在眼前,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让参观的市民会有一种回到过去生活的感觉。对北京过去的思考同样也是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思考,这种特点的延伸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中,也表现出北京如今正在飞速建设中的历史特点。这个博物馆跨越了历史与未来,也跨越了当今这个现代化城市的特性与展览中给我们呈现出的非常中国式的传统概念。封闭性(见图 7):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图7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城市文化的公共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浅析:赵刚陈永明
图片来自网络

博物馆本身是反映对历史的一种保护,建筑将这一概念强化进了外表灰砖墙下内部封闭的空间。然而就像我们能感受到北京传统的任何一个院落空间一样,博物馆内部给了我们宏大、透亮的空间。内部与中国传统宫殿类似的风格,巨大青铜器之间,一个用木头和砖组成的空间。很好地诠释了老子在《道德经》: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概念的重要性。置身于这个空灵的空间之下, 屋顶洒下的光线经过青铜界面的反射让你仿佛置身于苍穹,人自身即被抽象成为了非物质空间的一种介质。谁能想到在这封闭的空间中有自然光的渗透、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这里俨然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休憩、交流和自然情调的场所。

  

4 结束语

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城市又赐予建筑生命,城市和建筑都在彼此的运动中产生着变化。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使我们在任何地方建设项目成为可能,我们并不抵触充满现代感的当代建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球化 的建筑,它需要与环境相适应,植根于它生存的土地,并能够为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才是建筑的本身。


 作者简介:

 

    赵刚1985-),男,安徽六安人,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2009 级硕士研究生;

    陈永明1986-)男,福建龙岩人,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2007 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崔恺. 本土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美)著. 张钦楠等译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M]. 北京: 三联书店,2004.

[3]亚瑟·罗森布拉特(美)著. 周文正译. 博物馆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张谨 . 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 [J]. 建筑学报,2004(12):22~25.

[5]崔恺.构筑城市的客厅-首都博物馆[J]. 世界建筑,2006(9):138~146.

[6]张男. 机遇与困境: 遗址博物馆设计的现状分析 [J]. 建筑创作,2009(1):30~41.

 

[7]钟运峰 .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J]. 山西建筑,2009(2):56~57.





注:转自百度文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