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品读7本书,受益一辈子!(建议收藏)
原创:
微信公众号:傅佩荣国学馆 2019年6月22日
自一九九九年出版《论语解读》后,我一直在分享及传播国学。很多听课的朋友问我:“像我们普通人,应该怎样学国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我看来,学国学先要明确下面个问题。
一、学国学目的在明白道理,不必迷信书单
很多前辈学者列出“国学必读书目”,这些书目往往洋洋洒洒,颇为壮观,但时序已入21世纪,除大学本科学生或专业研究的学者,一般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
其实,我们念书有一个目的,就是明白书中道理,看它能“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启示。
我曾多次应邀列出国学必读书目,我的回答不外乎“四书三玄”。
因为我认为国学中“必读”的是塑造中国人“理念”的七本书,那就是:儒家的《论语》、《孟子》、《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
我自己研究国学也都围绕这七本书。将其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并且阐释其中的哲理。
在我看来,传播国学,最要紧的是使大家可以明白国学的理念,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二、学国学重在指导生活,不必过分自夸
近些年,国学热一再兴起,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有一些文化沙文主义者,宣称国学是“世间最伟大的学问”,中华文化是“世界的最高境界”。其实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在我看来,国学必须落实到生活中,改善及提升我们的生活、生命素质。
比如,谈到儒家,我们要强调“真诚”二字,由此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由修养个人推及造福社会,并且保障了内心的悦乐之情。
谈到道家,我们则凸显“真实”二字,在肯定万物平等而值得欣赏时,也不忘修炼身心以抵达“外化而内不化”的胜境,消解各种情绪的干扰与外来的压力。至于《易经》,则须兼顾义理与象数,既能“居安思危、乐天知命”,又可“观化之几,掌握未来”。
我们学到上述三方面,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个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以至社会环境有所改善,才可验证国学之大用。
三、学国学要在真知力行,不必迷信大师
国学的范围何其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因此“国学大师”之名若非出于误会就是纯属客套,根本不具任何意义。
我研究国学,常常问自己:这句话我有没有说错?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我可以负责的是:我所解释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充分理解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实践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儒家给我们的人生准则
国学代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理念之中最精纯的是儒家、道家与《易经》。国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扼要的话。
前两者涵括人类世界,后两者指涉自然界与超越界(神明包含祖先在内)。四点合而观之,人生安稳踏实。
五、道家给我们的人生期许
道家期许我们:(一)与自己要安;(二)与别人要化;(三)与自然要乐;(四)与大道要游。
相对于儒家之重视德行修养,道家所要求的是智慧觉悟。要觉悟,不妨使用减法、消除执着,或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六、《易经》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易经》号称难学难精,但也可以勉强用四句话来描述:(一)存自己以诚;(二)待别人以谦;(三)观万化以几;(四)合天道以德。
先说“诚”,有“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二语。次说“谦”,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非吉则利”,最受欢迎。
再说“几”,察知几微、预见吉凶,正是象数之妙用。最后是“德”,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一不是劝人修养以合乎天道。
七、国人应具备的国学常识
国学学习,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之哲。
另外,我们也应该广泛了解一些古代经典、思想派系之概貌。
如《易经》、《尚书》、《诗经》、《大学》、《中庸》、礼、乐及《山海经》。
墨子、荀子、韩非、三纲五常、道教、佛教,以及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与王阳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