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上]
(2019-05-20 13:55:18)
标签:
自然辩证法概论 |
分类: 03思想道德:汲取传统经典 |
自然辩证法概论[上]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目录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对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的阐述:
1.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陈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很强的综合性。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严格地说,应当算作思维科学领域的学科。它并不具体研究某一门科学和技术,它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它的思路应当说更为开阔一些。这也正是哲学的思辩特点使然。
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自然界,而且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性质,因而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从哲学角度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还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角度来考察,同时,即使是对自然辩证法中许多命题如“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的阐述,也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角度来展开的,因此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于光远等认为,自然辩证法的具体研究内容有五个方面:
1.
2.
3.
4.
5.
——资料来源《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 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 科学技术与社会。
——曾国屏、高亮华等主编《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就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 自然观;
- 科学技术工程观;
- 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
-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陈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即:本学期主要讲授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3. 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
4.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间断,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四)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
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细胞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建立,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这使旧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受到猛烈冲击。
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到了事物的辩证法,这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提供了哲学方面的条件。
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进程中,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它加以革命的改造,才在他们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酝酿和形成他们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也应追溯到这一时期。
1873年到1883年,恩格斯开始酝酿和写作《自然辩证法》这本书。虽未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严整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确立起来了。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 1858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及自然科学理论中体现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 1873年,恩格斯致信马克思提出对自然的辩证法的理论构想,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作的起点。
- 1873年5月——1883年3月,恩格斯写作了有关自然哲学的一系列手稿,包括“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认识自然的辩证法”、“物质的运动形式”、“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等,
- 1885—1886年又作了个别补充,总共181篇论文和札记。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把这些存稿作了一次清理,将全部181篇稿分成四束,分别加上标题。
第一束共127篇,都是较短的札记和片断,放在最前面的是1873年5月前后写的最初两篇稿《毕希纳》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这一束的总标题是:《辩证法和自然科学》。
第二束共6篇,篇幅都比较大些,总标题是《自然研究和辩证法》。其中有1885年写的《反杜林论》的两个注释和1886年写的《费尔巴哈》书稿中被删略了的部分。里面还包括两篇重要的成稿: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旧序;1876年写的原来打算作为《奴役的三种基本形式》一书的导言《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束是6篇已完成的论文,总标题是《自然辩证法》。其中有1875—76年写的《导言》,1880-81年间写的《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功》和《潮汐摩擦》,1878年写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1882年写的《电》。
第四束是42篇札记和片断,总标题是《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其中有1880年写的《局部计划草案》和1878年写的《总计划草案》,并把后者放在全稿的最后。
在第二束和第三束中,恩格斯都亲自编了一个目录,因此内容可以完全确定。至于第一束和第四束则没有目录,内容是否曾被后人更动过,就不得而知了。
手稿的发现与出版
- 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遗稿由马克思的最小的女儿爱琳娜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负责保管。1898年爱琳娜逝世后,则全部归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
- 当时代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负责处理马克思、思格斯遗稿的是伯恩施坦,但他一贯敌视辩证法,1896年曾公开声称辩证法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最大的危害。因此,他对恩格斯的这份遗稿,采取了束之高阁的态度。在四束内容丰富的遗稿中,他只发表了两篇。一篇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发表在1896年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时并未说明出处。另一篇是《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发表在《1898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上,发表时才透露这是一系列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完整论文中的一篇。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俄共(布)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成立于1921年I月)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全面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才发现《自然辩证法》手稿。
- 据梁赞诺夫1923年发表的报告,他们那一年在柏林所获得的照相复制品就已达七千张,其中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和大量的信件。这项复制工作进行到1927年才完成。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在苏联出版。接着,日文版(1929年)、中文版(1929年)、英文版(1939年)等多种文字出版。
为确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3)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必然要创制工具)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
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介》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
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
(3)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
(4)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天然联系,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
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
(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2)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3)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引入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实行的新的企业组织。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科学论断了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
§
§
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物质消失了”,“唯能论”
唯能论: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能是世界上的真正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
在现代物理学领域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导致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一场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这些崭新成果,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崭新的贡献。
在这部著作中,他考察了以X射线、电子和元素转化的发现为契机的物理学革命,分析了由它所引起的哲学思想的混乱,认为这种混乱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不懂得辩证法;特别是不懂得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法;他指出现代物理学正在走“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步,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和唯—正确的哲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重要论著。这些研究突破了以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界限,形成了科学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一些新的哲学社会学学科,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指导作用。
-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发展。
在自然观方面:
1.在自然观方面,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的结果)
2.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越来越注重科学理论的创造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提出:
第一,科学精神。
(批判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方法
(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第三,科学分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区分科学是非,真伪的标准)
什么是科学精神?
狭义的科学精神 = 理性,即求真
广义的科学精神 = 求真、求善、求美
求真 = 理性
求善 = 人性
求美 = 超越性
3.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方面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从实践的角度,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上,深入阐明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围绕现代科学技术的过程、动力与目标,研究它在社会中是如何运行的,为保证它的运行需要建立哪些体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世界的形势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以及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我国该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些趋势促使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了相关的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技术文化学等。
现在,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大的学科,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有:
§
§
§
§
自然辩证法: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交汇处
由于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它可以说有一种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优势,即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汇处、汇合点,在这里可以撞击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什么是“人文精神”
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超越性)
2、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性)
3、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理性)
备注:内容转自百度文库,PPT版转成word版